王来泰书法 发表于 2013-3-11 11:40

冷水泡茶慢慢浓——学习小楷书法的点滴杂感

学习楷体书法艺术算起来已有五十多个寒署了,现已年届七旬,但仍感到没有太大的长进,也没有所谓的经验,更无宏论可言,只有点滴粗浅的不成熟的杂感而已。 我出生书香门弟,由于受家庭文化之熏陶,幼时即随祖、父研习书法,年未及冠就以书法闻名乡里,那时我心中非常得意,感觉书法并不神秘,也就那么回事。父亲对我说,你现在那点本事才不过是打了点薄薄的基础而已,距离真正的书法还相差甚远,而要想在书法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非得“读帖”不可。“读帖”是一条不走或少走弯路的捷径。先辈的一句话,如同醍醐灌顶,使我受益匪浅。历代书法家都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是非常重视“读帖”的。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已的鉴赏水平。父亲给我买了几本字帖,我如获至宝,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地临池习帖。初学颜体,经年之后略有心得,又吸取初唐四家特点,行以篆籀之笔,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其本上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形成了自已体势劲媚,骨力遒健的楷书大字模式。后经数年,又专攻欧楷,多次临摹欧阳询《九成宫礼泉铭》。为了实现自已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少年梦,终生志”的宏愿,又临遍了柳公权、诸遂良、虞世南、米芾、赵孟頫、黄自元、成亲王等历代楷书名家的字帖,吸收古今中外书法名家的墨彩精华。之后经年,又将多年的书法功底融入小楷。小楷,作为书法艺术的骄子,是最精萃的中华文化之一,同时又是一门相当艰涩的艺术,但也正因为它的艰涩又让它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小楷书法,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小楷是最为实用的书体之一,古代人书写唯一用的是毛笔,大凡读书人都善小楷,小楷是日用必需的书法,而小字楷体的特点是排列整齐,成为古代读书人抄经、抄书、公文的首选字体。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先看字,然后才看文章。如果字写得不好,文章写得再好也要受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考取状元、翰林,尤其注重书法。这就使得小楷书法竟争尤为激烈,到唐代达到高峰,《灵飞经》是唐人小楷代表。我在小楷书法上下得功夫最深,可以说小楷书法是我用毕生的汗水和心血浇灌而成的。我在书店买了好些小楷字帖,又在电脑上下载了不少在书店难以买到的字帖,还到各地博物馆看一些存留在石碑上小楷。每发现一幅清灵秀雅,独绝古今的小楷书法,就激动不已,浑身都热了起来,我就吸取别人的经验,从第一个字的第一笔看起,目光一直跟随笔迹移动,按照字帖上的笔意用眼用心把字重写一遍,是对书法进行一次内模仿
。这样可以感受原作者运笔的方向和角度,笔锋的着力点以及提按的轻重缓急,笔端的走势和力度变化,笔划之间的联系和向背,笔划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呼应,深刻领会和把握小楷书法的活力、意趣、风格和境界。实践证明,这种手摹心追式的内模仿对提高书法的欣赏水平和书写技巧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我临摹欧阳询《九成宫禮泉铭》,被人们赞誉“逼真若显,楷法精绝,结构平和而险劲,不可有一分增减”。当然这只不过是临摹,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 为了进一步追求小楷书法宽博雄浑之美,我又大胆问鼎长卷。在中国的书法史上,用小楷书写《道德经》等长卷者代不乏人。在古往今来书写《道德经》的有关资料中,我着重研读了赵孟頫的《道德经》,加上我长期临摹欧阳询的书体,比较好的将赵孟頫的圆润清秀,端正严谨的特色和欧阳询的笔力险峻,结构独异的风格结合起来,使我的小楷长卷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大的反响。我的小楷书法长卷主要有《道德经》、《金刚经》、《心经》、《灵飞经》、《孙子兵法》、《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其他内容的有二三十种。几十年来,共书写各种小楷长卷达二百多幅。之所以对长卷如此厚爱,如此情有独钟,是因为书写诸如《道德经》、《金刚经》、《孙子兵法》等内容的长卷,不仅是对人性的磨练,更是经历着一种思想境界的重审和洗涤。《孙子兵法》和《金刚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写长卷也存在着排兵布阵,多而不乱,分而不杂的布局问题,写《金刚经》不也是另一种修行?特别是书写《道德经》这部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巨著时,岂至是一种学习机会,那简直是和老子零距离接触。“无为而无不为”是他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我们练习书法时,完全是“无为”状态,当有了坚实到位的功底后,则自然进入“无不为”状态,此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似乎吸收到一种能量,汲取了各种飘浮的智慧。环境那样的和谐,心态那样的平静,书写那样的流畅,而书写出来的作品则往往使你吃惊的无法相信;这是我写得作吗?我怎么能写出这样高品位的作品来!有些年轻书法爱好者不时向我讨教小楷书法的秘诀绝窍,这让我真的为难,我没有什么旁门左道,如果宁要说有,那就是一句话: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个笨办法,如果这也算秘诀绝窍的话。因为书法路上实在无捷径可走。尽观历代书法名家,哪一个没有深厚扎实的书法功底?而这个功底绝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信手拈来的,而是其拼搏奋斗数十年甚至穷其毕生精力才获得的。时下社会上不时冒出一些人仅用几年甚至几个月时间练字就一下子成为著名书法家的无稽之谈。书法是最见功底的硬手活,没有一手过硬的基本功是绝对不行的。在书法这个行道里,是不能采用58年大跃进的临时突击方式、跨越式、跳跃式,以及速成式等急功近利的方法。俗话说的好,“一口不能吃成胖子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以我愚见,不妨采用“冷水泡茶慢慢浓”的笨方法,或许正是书法上的捷径。最后说一点题外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而小楷的存在与发展却面临考验,,小楷书法逐渐式微,处于濒危状态,它的实用语境大有消失之趋势。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钢笔被毛笔无情取代,而现在键盘又大有取代钢笔之势,小楷书写已完全失去了实用价值。二是社会生活节奏急剧变化加快提速,使人们产生出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浮躁心态,这与古人写小楷时平心静气和悠然自得的祥和心境不可同日而语。试想一个书法作者在这种急于成名的浮躁心态的促使下,能写出点画精致,清雅秀美,功力遒劲,端庄方丽的小楷书法艺术作品吗?三是由于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特别是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在中国泛滥误导,极力否定一切传统的审美价值以及一切既往的历史丰碑和前人建树,致使书法艺术评价标准极度混乱,造成审美价值的极大偏失,甚至出现以丑为美,以怪为美,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反常现象。四是小楷书法被边缘化。在全国大大小小的书画展览中,小楷书法作品投入最大,耗时费力最多,但入展和获奖的机率却小的惊人。如一幅草书作品几分钟便可完成,而一幅同样尺幅的小楷作品的完成,则往往需要几个小时。一幅长卷如《金刚经》、《道德经》等作品的完成最少得七八天时间。在各级书画展览中,这样的作品不要说获奖,能入展就已很不错了,好多小楷作者深感出力不讨好。深究其因各种各样,但小楷书法作品本身的局限也不容忽视,如书画展览中,小楷书法作品视觉冲击力不够,很少有人光顾,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回避展览视觉效果的影响,承认小楷书法的存在与发展确实面临严峻的濒危考验。如果沿续了几千年的小楷书法艺术真得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那将是历史的奇耻大辱,民族的奇耻大辱,更是我们当代人的奇耻大辱,我们将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罪人,我们将愧对历史,愧对子孙后代!我们要象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来抢救小楷书法艺术,立足传统,紧扣时代,为小楷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在当前的书法语境中得到应有地位,担当起我们这代人应当担当的责任!

唐德永 发表于 2013-3-12 07:40

感谢老师的分享,让我这样的初学者对于怎样深入学习书法多了一份感受和帮助,祝您身体健康,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来墨 发表于 2013-3-13 15:23

{:1_277:}

维龙1984 发表于 2013-5-13 17:10

学习分享!

老李 发表于 2013-5-26 12:02

{:1_325:}

老李 发表于 2013-5-26 12:02

{:1_253:}

老李 发表于 2013-5-26 12:02

{:1_274:}

老李 发表于 2013-5-26 12:02

{:1_277:}

老李 发表于 2013-5-26 12:02

{:1_296:}

老李 发表于 2013-5-26 12:03

{:1_32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冷水泡茶慢慢浓——学习小楷书法的点滴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