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墨狂篆钟国康
本帖最后由 钟国康 于 2013-1-31 19:57 编辑醉墨狂篆钟国康
醉墨狂篆钟国康
有一个人,他醉心笔墨,痴爱篆刻。为了能够潜心砥砺,他给自己判了12年的“有期徒刑”,足不出户,在家里关闭了4380天,日日写,夜夜刻,书柜里的2000本古今书刻典籍亦被翻烂。12年后,荣宝斋出版了他的篆刻集,行内人士评价他的篆刻:“这是近几十年见到的少有精品,有刀劈斧凿的神韵。”
著名篆刻评论家薛永年曾经一次拓走了他60余方印,并且留下一句感叹:“他已超越了许多大师。” 他,叫钟国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圳人。
自困“壶天”十二载
在采访之前,记者已经道听途说了很多对他的评价。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这么描述:“钟国康是我十余年来见到的很奇怪的人。他老是穿黑衣……行走飘忽,有鬼气。他是一位书家,用笔在宣纸上写字,用刀在印石上刻字。”
而钟国康另一好友陈文,在新书《最“丑”的那个人》中,这样描述钟国康:“其丑,在于五短干瘦的身材,一身棕黑色的皮肤,一张比较丑陋的脸孔,较大而露的鼻洞,无不与广东人的祖先,分散在非洲及南亚海岛的小黑人种血缘相连。”
采访在他的家中进行,大门很奇特,很厚重。堂内墙上竖排悬挂着小篆作品,窗边的书架上摆满篆石,一个很大的隔间,是练笔写字之所在,叫“寄缶庐”。
他说,这些都是他自己设计的,20年前的作品。每一把椅子,每一张桌子,书斋摆设,篆石位置,都是自己摆放的。“如果不能把这里布置的得心,我岂能在这里一待12年,这就是我的‘壶天’,一个品茶、学书、砺刻的地方。”
就是在这个地方,从1991年开始,直至2003年,他已经基本上处于隔离社会的状态,每天除了篆刻、练笔、吟诗,极少下楼,不参加社会活动,不会朋友。
也是在这个地方,他拜了一位老师,一个长着四只脚的老师。四只脚?他笑着说是“书柜”。“老师”的肚子里有2000本古今篆刻经典,对于这些典籍,他有着近似疯狂的热情,每天不停翻动这些书,直到书页打了卷,分了叉,变脏了,变烂了。在前辈大师中,他最心崇吴昌硕,心慕手追,得其三昧,几能乱真。 12年间,他的篆刻刀换了三批,毛笔换了六批,宣纸买了一批又一批。终到行草篆隶,各体兼工,苍劲老到,气韵两善。
一开始,钟夫人对此也十分不理解,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人这样生活。她说:“真怕日子会过不下去。”
涨墨春秋不同人
“对于书法,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记者切入正题。“搞这个就要调皮,就是要有戏谑之心。要不然,文思都被捆住了、绑住了、绊住了,哪还有什么进步!有的人学了一辈子的字,但没有一个字是自己的,这就叫做‘困’。人生很短,哪能学尽前人呢?不如一开始就冲着‘自我’这路去,反而会发现自己的东西。”
因此,他的笔、他的墨、他的案几、他的纸毡都是独特的。
他的写字台上,杂乱非常,十余只笔筒错落地放在一张红木桌上,几十只笔,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杂乱地放在笔筒中,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的笔头都是残缺的,笔已经沿边被剪掉了一撮,留下不对称的笔头。
别人用笔,唯恐出现杂毛,唯恐不顺溜,就是有一根笔毛刺棱,也要拔去。他却独独要剪去一块,偏偏要将笔头弄得杂乱,将笔毛弄得刺棱棱的。钟夫人在旁边打趣道,如果让做笔的人看到了,估计这辈子都不会卖笔给他了。
张刺的笔毛在书写的时候会留下一丝丝的乱痕,别人的书法力求宣纸白净,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偏弄得墨汁飞溅,留下斑斑点点,只是这些斑点飞得恰到好处。
其次,他的墨也一样与众不同,名曰醉墨。“人都说,喝酒会醉,我酒量不小,喝醉不容易。可是我闻到墨香就会醉,陶醉!”
他的墨成分复杂,超出想象,其中含有胶水、茶水,似做菜一般,还放入诸般调料,慢慢调理。更甚者,还要放入酒水,无论红酒、白酒皆可入墨,尤爱“赖茅台”。每次书写之时,先放入少许,挥毫之时,未闻墨香,先嗅酒味。
同时,他的墨在传统看来也过于稀薄,像是水一样的感觉,没有胶着感,用笔搅动,轮转自如,拎起毛笔,哗啦啦地往下流。“这种用墨方法,叫做涨墨,也是前人不敢用的,也没人用过。”
一般写字,总需要一个毛垫,放在宣纸之下,一来平整,二来也可以吸掉多余墨汁。他写字之时却是直落落地放在一张纸板纸上,常年书写,纸板已变为黑板,只从边棱上可以看出一点端倪,那原是张黄色纸板。至于砚台,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东西,他将墨水直接放在一个瓷碗里。书写之时,将笔浸入碗底,直接捞起,笔尖因被剪去一簇,吸不住墨水,低低垂下,就这样湿漉漉地猛然下笔。他说:“这是泼墨,墨如洪水,字如大石,洪水卷大石,一时间荒野横流,要的就是那种气势和神韵。”
因为墨水浓重,书成之时,宣纸之上必然留墨过多,而下面又无垫毡吸墨。钟国康却有自己的速干之法:拿起一卷卫生纸,迅速撕成字体大小的多段,覆盖在字上,然后用力按压,再迅速揭起,扔在地上。有人曾经评论,他是中国用卫生纸最多的书法家,当记者提到这一点时,他爽朗一笑,说应该如此。
说着他拿起一本古人书法集,逐一讲解古人的字如何,自己的字如何,古人的字如何讲究,自己的字如何不讲究。语速很快,似在争论,又似在辩解,似在回味,又似在旁白。钟夫人说,这就是他的工作状态,自己和古人对话,在自己的困囿中寻求自我。
刀如笔,笔似刀
与笔墨纸砚一样,他的篆刻也是不同于人。篆刻刀,也与平常的不同,普通的刀细而短,他的刀却是两倍长、两倍粗,犹如毛笔一般。“我这是刀笔,写字之时,笔不仅仅是笔,也是刀;篆刻之时,刀不仅是刀,也是笔。就是追求刻出来的字有毛笔写出来的涨墨感觉、写出来的字却又有篆刻的刀削斧劈的气势。”
他篆刻用的不是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刀,尽管他也有那样的篆刻刀。“我的篆刻刀是自己做的,用起来顺手,更重要的是腕力不足的时候,可以用肩膀顶在刀柄上,借助肩力,这是一般的刀很难做到的,那些刀,太短、太细,没法借力。”
篆刻的时候,他速度很快,出刀、运刀、收刀,一气呵成,只见碎石屑从刀尖迸裂出去,在桌上留下一道道尘痕。记者问篆刻时是否需要安静,他说:“不需要,我可以一心二用,聊天不会影响我的刀笔,篆刻如是,书法也如是。我可以有两心,书篆之时,那颗心完全陶醉在宣纸和石头之上,另一颗心和你聊天,两者不会相互打搅,甚至我还喜欢一边聊天,一边做事。”
“你理想中的篆刻有何特点?”记者不禁问道。
“有金属质感,虽然是刻在石头上,石头是没有铜铁感觉的,但是刻出来就不是,篆刻要像金文,像是刻在青铜上的感觉,并且一看就像是很多年的,有沧桑感,这就是我要的风格。”
他给很多人刻过印章,这其中不乏大商巨贾,权贵名流,在他的书架上收藏着他多年的篆刻印章图集,在其中能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
他指着贾平凹的印章图集说,当时那方印着实让贾平凹惊诧了半天。他刻意将一个平字的一竖拉长,一直延伸到凹字里面,凹字的那个豁口完全被堵死,这种设计也是少有之作。贾平凹对这方印喜欢得不得了,说:“钟国康可能前世是钟馗,今世才一身鬼气,又邪而正,正而大;或许是关公门下吧,玩的是小刀,使的却是大刀的气势。”
其实,在钟国康出名之前,他的印章已经是一份重礼。十余年前,钟国康的印章就作为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土特产”送给八方贵客,算是一种国礼。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李灏评价说:“他刻得非常大胆,非常空灵,属于艺高人胆大那种。我把他的印章送给友人,他们都说好,惊叹深圳还有这样的人才。”
今天的他,无论才情、个性还是勤奋,都已成为同行传讲的佳话,被众多青年艺术家和爱好艺术的青年们所仰慕效仿,成为他们的榜样,也成为他们的激励。 老朋友,祝你佳节如意,一年到头走好运。
中国健康钟国康,新年有喜新年强;
龙蛇素壁笔端走,笑我狂夫共我狂。 独辟蹊径,惊世骇俗,佩服!赞一个! {:1_226:}{:1_226:} 很早就看过钟国康老师作品,那种老树枯藤、大气磅礴的气势打动了我很多年,祝钟老师吉祥、安康! 金字牌匾
金笔银钩,字入三分木;
琼牌玉宇,匾耀万丈霞。
有请各位在开小差时过来批批 {:1_277:}{:1_277:}{:1_277:}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