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国康 发表于 2012-12-5 12:26

■■■郑孝胥罗振玉文艺成就鲜被提及 皆因失节误声名

■■■郑孝胥罗振玉文艺成就鲜被提及 皆因失节误声名
----------------------------------------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11-30/content_7645306.html
2012年12月4日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钟国康

郑孝胥书法受欢迎超乎想象
      郑孝胥,留“名”史册、为人所知的多
是他特殊的政治身份。作为一个著名书法家,
这个身份却是鲜少有人提及。实际上,他在
民初上海的书法界,可谓是名重一时。
       郑孝胥(1860年-1938年)是福建闽侯(今
福州)人,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他是
清光绪八年(1882)的举人,一生仕途变动频繁,
所历的大小头衔也有一箩筐。
      郑孝胥早年习书,以帖学为主,学“馆阁
体”,临习唐人楷书用功至深。在入内阁后,
开始极为用心地书学颜真卿。不过,他并非直
接取法颜书,而是借径钱南园、何绍基、翁同
龢这三位大家。其后数年,他又兼习柳公权、
苏东坡、米芾等唐宋诸家的书法。他主张“楷
隶相参”,将楷法和隶法相融合,也就是取碑、
帖之长化为己有,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形成
了独特的艺术面貌。
       郑孝胥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见长。他的楷
书,初以唐楷为根基,后来,参六朝碑刻之法
以增强其楷体的骨力。在结体上,他创新求变,
将魏碑的扁势拉长为纵势。虽然他的楷书吸收
了碑版书法厚重、生拙、大气的特点,但其早
年馆阁体的习惯已根深蒂固,因此他的楷书点
画工整,结构严谨,一直保留着精丽、匀称、
洁净的风格。比如,他的《宜园记》,书写非
常认真,其书法横划极细,竖撇捺起落收放,
墨守成规。我个人认为,郑氏的楷书价值并不
大。他的楷书,有一种硬笔书法的感觉,犹如
现在的钢笔临摹字帖。而且,到目前为止,还
未见学郑氏楷书而立大名的,足见后人不大会
取法于他。
      反观他的行书,境界要高得多。郑氏的行
书以楷书为起点的,不过因为行笔较快,摆脱
了楷书拘谨的羁绊,从而可以随心所欲、心手
合一。他的行书,将唐楷各家笔法,如张裕钊
书法、瘦金体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横肩
外耸、折脚内收的风格;字形结体多呈瘦长之
势,中部收缩紧结,横画左轻右重,竖画有内
收之势。郑孝胥的行书,散发着逸气;笔画杀
锋、翻锋,意断而气连;接笔转折处,顿挫自
然,富有节奏。整体的气韵清刚、朴拙,矫正
了赵之谦的飘泛、陶濬宣的板滞、李瑞清颤笔
的弱点。
      在民国初年,郑孝胥书法受欢迎的程度,
可谓是超乎想象。他鬻字沪上的时候,每年有
两万两的收入,同时的著名书法家,如沈曾植、
李瑞清、曾熙等,都难望其项背、自叹不如。

罗振玉国学造诣比肩王国维
    罗振玉(1866年-1940年),浙江上虞人,字
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
松翁。
      说起书法,罗氏勤习篆、隶、楷、行、草
书。所作的小行楷的题跋、对联、条幅、中堂
都非常的精严工稳。罗氏首创了以甲骨文入书,
著有甲骨文字书法集等。他还将甲骨文、钟鼎
文、碑额、大小篆、秦隶书混写,尤其是篆、
隶、钟鼎文混写,书风规矩娴静,简洁质古,
秀颖醇雅,体态自然,华贵雍容,是广东商承
祚“商体”的源头之一。罗氏一生多次临习
《西狭颂》碑文,康有为赞其“疏宕”;杨守
敬誉其“方整雄伟”;徐树钧叹其“疏散俊逸,
别饶意趣”;梁启超颂其:“雄迈而静穆,汉
隶正则也”。
   罗氏还是一位鉴藏大家。他从1906年起收
集甲骨,前后就收藏“二三万片”,是早期收
藏最多的藏家。他还收藏铜器、简牍、明器、
佚书等考古文物资料和字画,而且还做足研究
整理的工作。他的藏书楼“大云书库”,内藏
《大云无想经》、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
书画等50余万册,让人叹为观止。其他的,如
青铜器、古明器、碑拓等的收藏数量也相当的
可观。罗振玉“每涉足厂肆,尽廉俸所入,搜
求古物书画,虽资力有限,不敢和洋商巨贾相
竞争,但破铜烂铁,在所不遗,往往批沙得宝,
又人弃我取。”
      不仅如此,他为保存中华传统历史瑰宝不
遗余力、贡献突出。他为保存内阁大库旧档的
八千袋藏书、奏折、公文等,费尽周折;他力
劝京师大学堂买下了敦煌藏经洞中残存的八千
件写经卷轴。
      罗振玉,一生名衔、贡献无数。他是最早
的甲骨文研究者,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
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他还是一位考释家,
考释出了大量的单字;还是中国现代农学的开
拓者;敦煌学的奠基人;教育家、考古学家、
金石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等等。
      罗的国学造诣极为深厚,可与王国维齐肩。
他一生著作就有130多种著作,建树丰厚。郭沫
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序言》中写道:“在
中国文化史上实际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以
清代遗臣自任的罗振玉,特别是前两年跳水死
了的王国维……欲清算中国古代社会,我们不
能不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出发点了。”我们
从郭沫若对罗振玉的评价,就可以了解到罗振
玉对国学研究的成就及其贡献。

中国式艺术评判
   当下的民众,对于罗振玉的国学研究贡献,
知道的不多。郑孝胥作为一个著名书法家,了
解人也不多。关于两人的文艺成就,相关的研
究论著也非常的少,只有寥寥数篇。这是为何
呢?
   中国传统评价一个文人,徳、艺两方面的
修养都是要被考量的。徳不修,艺精亦无用,
古代就有赵孟頫为例。虽然,赵孟頫在书法、
绘画上的艺术成就都很高,但历史对他的评价
一直是比较保守,皆因他的政治选择,作为南
宋遗臣却受元朝封官,历来文人都斥责他缺乏
民族气节。
      而,郑、罗两人,在第一点的做人上,便
有了瑕疵。郑孝胥曾协助建立了伪满洲国,并
担任了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和文教部总长,可
以说大权在握。之后与日本关东军的代表武藤
信义签订了日满议定书,承认了日本在满洲国
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罗振玉,在辛亥革命之
后,逃至日本,参与策划伪满洲国的成立,并
担任了多种要职。二人在民族大义上都可谓有
亏大节。
      所谓的文质彬彬、内外兼修,这是中国式
的艺术评判标准,自古如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孝胥罗振玉文艺成就鲜被提及 皆因失节误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