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国康 发表于 2012-10-25 07:53

于右任在“上呼下应,牵丝连带上,末见精彩末见精彩

本帖最后由 钟国康 于 2012-10-26 13:10 编辑

于右任在“上呼下应,牵丝连带上,末见精彩末见精彩
于右任在“上呼下应,
牵丝连带上,
末见精彩






       于右任是政治家,杰出中国流艺术家,教育家,诗人。
信仰“三民主义”,是国民党元老。原名伯循,笔名“神州旧
主”,晚号“太平老人”。字诱人、曾用名刘学裕,意为留学
于。“诱人”典出《四书》“夫子循循善诱人”,后取谐音因
而自称“左衽”、“右任”,中原地区的人往往以“左衽”为
受异族统治的代词,而于右任为自己起的字“右衽”就是和
“左衽”反其道而行之。代表作《右任诗存》、《右任文存》、
《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太平老人于先生之书法有
二大体系:一是于体行书。二是于体草书。

  于体行书:融碑帖于一炉,揉进己见。有颜真卿、赵孟
頫、苏东坡等人的影子。字法以扁形居多,方形、长形穿插
其间。逢点必圆且带方笔。横行则锋勒入,微向上拱。转折
有方、有圆、有微弱托肩。撇捺宗隶意。竖直有力劲挺。落
行收出笔,随意且斩钉截铁。行草配搭,轻重自如。结体重
心低下,用笔含蓄储势,纵放宕出,雄浑奇伟。书写对联尤
其痛快且喜穷款,款识多倚靠主体文字中穿行。有粗犷豪放
之气和武士之风范,还不失书卷气。是近代卓然而立的大书
家。

       于体草书:符号标准、规范、易记,灵活生动。可像执
字粒一样排写,好处在繁笔、简笔之间能自然错落、任意安
排,大小斜正,恰到好处,潇洒脱俗、简洁质朴,给人以仪
态万千之感。但于先生的“于体草书”未必人人都能看得懂,
去年可能是于先生的“粉丝”,今年就有可能反于了,为什么?
因为以前自己的眼光有限,被眼前的大好气象蒙骗了,现在
自己进步了、明白了自己被骗的不容易!所以于是,于先生
的草书的确很好,也不可能被所有人称赞;更不可能在永远
的时间里被所有人称赞。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于先生的草书
作品还是有缺点的,比如他的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又比
如他上呼下应,字与字牵丝连带的关系上,于老末见精彩,
亦少见示范;作品之精气神,特别是神气之神;特别是简洁
后的突破,“疏可跑马”与“密不容插针”之妙,尚有待广
慧精研之。

  古有“笔法千古不易”之说。把千年不传之秘与一个人分
享,那是知己;与一群人分享,那是博爱;与天下之人分享,
那是艺术人生。于先生之《标准草书》,发千余年不传之秘,
于广庭大众之下,实属艺术人生之精作了。其首创“易识、易
写、准确、美丽”地,全面系统整理历代草书,从浩繁的历代
书法名家的作品中,总结出篆、隶、楷、行与草书之间对应
的规律性符号,用这些符号,架起了衍化草书的桥梁,解决
了草书产生与准确书写的关键性问题,遴选出符合标准字的,
《标准草书》千字文。《标准草书》的问世,成了初学草书
途径的入门课本,开一路书风,扬一路风气,影响广大甚远
也。《标准草书》成为现代中国文字学研究上的伟大创造,
填写了草书发展史上的空白;可称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
新的里程碑;但至于“草圣、书圣”还有一段距离的。

          观于右任草书,犹如排报纸执字粒的一个一个地写,窝
囊废极了。看看张旭、徐渭之草书,痛快淋漓如诗,奔放酣
畅尽劲,超逸也!才子也!!
   
  人一生中有二件作品能使人记住,真是不得了的事情,
于先生就是一个不得了的人。于先生的不得了又是什么呢?
一是《国殇》诗作:“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
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
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其实就是一首诗。二是上面所说的《标准草书》作品。就是
这二件作品,足使其千古留名,也足使我今生今世只有向往
的份儿……

       纵观当下,能把兴趣变成事业的不人多。如果能把你的
兴趣变成一辈子的事情的人,你就是人精了。热爱时高烧,
僵持时咳嗽,兴趣稍冷下来就感冒……那是“装精”,也叫
“装B”。“装B”的!你就只能永做你的“二B”货,或叫
“B等货”,或就叫“二手货”罢了……!

  努力吧!有志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努力吧!不做“装
B、二B、二手货”,要做就做“于体、钟体、陈体、张体、康
体”等有强烈自我面貌的新书体……,要做就做“颜体、柳体、
欧体”等诸体之后的又一高峰吧。学谁像谁,永远只是我们铺
垫前进道路的基石和打基础的过程;学谁像谁,不是我们最
终的目的……。

 

友墨斋 发表于 2012-10-26 10:36

非著名评论家:于右任草书“沉着,痛快”能得几分?皆思维慢,只能一个一个写。看看徐渭等草书大家那种沉着痛快,酣畅淋漓,那才叫才子。

钟国康 发表于 2012-10-26 13:07

{:1_56:}{:1_29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于右任在“上呼下应,牵丝连带上,末见精彩末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