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P 发表于 2005-8-20 10:04

汤祥松///略谈用墨之妙

略谈用墨之妙
                 汤祥松
  作书画用墨,始自何时,目前尚无定论,然作书用墨人皆使然,但效果不同。善用墨者,所作之书流光溢彩,筋骨具备,血肉停匀,神采飞扬;不善用墨者,或有筋无骨,或有骨无筋,血肉偏枯,气韵皆无;或为墨猪,沦为病态,由此观之,用墨之奥妙,前人之论零零碎碎,未成系统,学者很难把握要领,今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对此做一些操作性的阐述。
  一般而言,作书用墨必须新磨,新磨之墨,水墨调匀,无沉淀,而易于运笔,磨墨当用清水,因陈水中之污垢,有伤墨之光泽。如今,市场上各种墨汁都有,无须书者劳神费力去磨墨作书,可以直接取用。我在多年的学书实践中对用墨做了一些研究,以为作书用墨,先将墨汁倒入砚中,略加几滴清水后再用锭墨磨,磨墨时悬肘,重按轻推,则墨正力匀,旋转砚中,不可急(正所谓墨不磨人人自磨)。急则墨水外溅,且易生沫,产生颗粒。磨出的墨液以浓不滞笔,淡不渗溢为度,如写楷书则直接濡墨书写,写行草则先须用笔尖醮清水后濡墨挥运,则笔画流畅,水墨交融。同时,墨的使用还要看所用何纸,如用粗厚纸或吸水性较强的纸,则墨中含水较多,杀纸深沉,如果用薄细纸,墨中当以含水较少为宜。总之用墨不可孤立地去就墨谈用墨,应当结合所写之书体,字之大小,纸之强弱综合考虑,灵活运用,方可得其妙。
  古人云:“写字要有墨法,即浓墨、淡墨、渴墨等。”具体而言,墨之用而色灵活,浓不粘滞,淡不浮薄,浓墨破水写之方润,淡墨笔干,神旺气足,一片浑茫,有一种“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之效。同时,用墨要与用水结合起来,所谓墨是肉,水是血是也,不会用水,书当贫血,此乃用墨之弊。很多初学者或者对墨法不研究者以为,把字写得黑大方圆为润,实则不然。墨浓墨多堆在一起是死的,所谓惜墨如金,是指书以干瘦遒挺者为润,表面看来,似是说反话,实为至理之言。因此,作书不以墨浓墨淡论高下,当以神韵判优劣。古人所谓墨要黑,切不可机械理解,应当一分为二地对待。其实用墨为两派:一派为浓墨;一派为淡墨。浓墨以黑为要,如小孩之眼睛,黑的要意远,淡墨以神旺为要,两种方法,各有妙用,但效果都是为了美,观者自可从书中去体味。
  从字体来看,篆、隶、楷宜用浓墨、行草可浓可淡,但以不滞笔为要,浓的笔画里面起丝丝,有飞白之效,除行草之外,俱应将墨吸饱,要力透纸背,则精神焕发。
  当然,用墨之法涉及的面较宽,细节较多,基本的方法不会超出上述所论,初学者只要能够深悟其中之妙,用墨之法已存乎心中。

书艺公社 发表于 2005-8-22 21:45

汤祥松///略谈用墨之妙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32>【书论印论争鸣】</a>转移过来的!

一得 发表于 2005-8-23 08:21

汤祥松///略谈用墨之妙

讲得很中肯,一点也没保守。尤其磨墨一部分,受益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汤祥松///略谈用墨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