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邦志 发表于 2005-4-9 13:59

陈槱 负暄野录

    陈槱,南宋绍熙年间书法家,陈几之孙,长乐(今属广东)人。
生平事迹不详。
   《负暄野录》二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旧本题陈槱撰,
不著时代,卷末有至正七年王东跋。是书上卷论石刻者五则,其前汉
无碑及古碑毁坏两说,未经人道。言篆法一则,谓作篆仍宜用笔尖,
持论甚详。言诸家书格者七则。下卷言学书之法者四则,言笔墨纸砚
者十二则,俱甚精到。此书《宋史·艺文志》不为著录。此选自《知
不足斋丛书》,录十四则,不分卷次。

吴邦志 发表于 2005-4-9 14:00

陈槱 负暄野录

负暄野录
总论古今石刻
古者金铜等器物,其款识文字皆以坯冶之后镌刻,非若今人就范模中
径铸成者。余于武陵郡开元寺铁塔上见镌刻经咒之属,皆是冶铸后为
之。至于石刻,率多用粗顽石。又字画入石处甚深,至于及寸。其镌
凿直下,往往至底乃反大于面,所谓如蠹虫钻镂之形,非若后世刻削
丰上锐下,似茶药碾槽状。故古碑之乏也,其画愈肥;近世之碑之乏
也,其画愈细。愈肥而难漫,愈细而易灭。余在汉上及襄岘间亲见魏、
晋碑刻如此。兼石既粗顽,自然难坏,后世石虽精好,然却易剥缺。
以是知古人作事不苟,皆非今人所能及也。
前汉无碑
   《集古目录》并《金石录》所载,自秦碑之后,凡称汉碑者,悉
是后汉。其前汉二百年中,并无名碑,但有金石刻铭识数处耳。欧阳
公《集古目录》不载其说,第于答刘原父书尝及之。赵明诚云:“西
汉文字世不多有,不知何为希罕如此,略不可晓。”然《金石录》却
载有阳朔砖数字,故云希罕,言不多,非无也。余尝闻之尤梁溪先生
袤云:“西汉碑,自昔好古者固尝旁采博访,片简只字,搜括无遗,
竟不之见。如阳朔砖,要亦非真。非一代不立碑刻,闻是新莽恶称汉
德,凡所在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严其禁’不容略留。至于秦碑,
乃更加营护,遂得不毁,故至今尚有存者。”梁溪此言,盖有所援据,
惜不曾再叩之。余因记范石湖题虏中项王庙诗云:“人间随事有知音。”
新取秦,其事亦尔,可发识者一笑。近世洪景伯丞相著《隶释》,却
有前汉哀帝元寿中郫县一碑,或谓乃后人伪为者。按《石湖集》有七
十二塚诗云:“一棺何用塚如林,谁夏如公负比心。为说群胡为封土,
世间随事有知音。”注云“在讲武城外,森然弥望,北人比常增封
之”云云。此以为项王庙诗,恐是误记。
古碑毁坏
   赵德甫谓所著《金石录》寿于二千卷所载之碑,由今观之,信然。
石刻固易朽之物,其如随时废兴,摧毁非一。前辈所载,元祐中,丞
相韩玉汝帅长安,修石桥,督责甚峻,村民急以应期,悉皆磨石刻以
代之,前人之碑尽矣。余又闻萧千岩云:“蔡拱之访求石碑,或蹊田
害稼,村民深以为苦,悉鑱凿其文字,或为柱础帛碪,略不容存留。”
又自乱离而来,所在城堡攻战之处,军兵率取碑凿为炮石,摧毁无余。
凡此皆是时所遭,其仆坏之门,殆非一端,盖亦碑刻之一厄会也。

dingtian 发表于 2007-10-2 12:36

dingtian 发表于 2007-10-2 12:36

dingtian 发表于 2007-10-2 12:37

百扇堂主 发表于 2013-1-29 10:00

复制粘贴慢慢学习

百扇堂主 发表于 2013-1-29 10:00

{:1_277:}

百扇堂主 发表于 2013-1-29 10:00

{:1_226:}

老李 发表于 2013-4-30 15:58

{:1_274:}

老李 发表于 2013-4-30 16:00

{:1_22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槱 负暄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