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玺印
[ 转帖]古代玺印在中国印章发展史上,秦代是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王朝最终革除诸侯立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这一历史的转折点对印章的发展影响很大,,中国印章的发展也由此开始了新的里程。秦始皇灭掉六国的当年,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机构。具体实施时,一条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印章的制度的建立,他首先注意的就是皇帝印章的权威性,唯一性、所以规定:唯皇帝印章可以称玺,并用玉雕成螭虎钮状,臣以下的只能称印或章。于是"秦以来,天子独称玺,群臣莫敢用也"。
这一体制,在西汉又进一步完善,将自铭分为"玺、章、印"三大阶层,并且分别与玉金、铜三种质量和螭虎、龟、鼻三种钮式对应,加上不同颜色的印绶、严密、具体的将天子以至各级官吏的不同级区分别开来。秦、汉帝皇都拥有玺印七方,其中六才用于处理日常政务,即"皇帝行玺"、"皇帝元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天子行玺"、"天子元玺",都雕有螭虎钮,称此为"乘兴六玺"。另《史记.高祖本记》注记中还有"六玺"用途的具体介绍,如"皇帝信玺"凡事皆用之,"天子信玺"以秤封王侯,"天子元玺"以发兵。在这六玺元外另有一才玺印,据《晋书.舆服志》记载,乃"蓝田玉玺"螭兽钮,文曰:"受命于天,即寿永昌"。秦之后,"汉高祖佩之,"后世名曰:"传国玺"。
玺印本为信用物,自秦代成为一统官印制的必需品,成为各级官员的化身,以及权力的象征。而一整套的官级制度也随之产生。到汉代能佩玉玺的,除皇帝之外,还有皇及后,皇后和各级诸侯王。但诸侯王和帝后玉玺的重要区别在于规格、材持和钮式不同。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帝玺也不过几12才,存世何等艰难。具有关资料证实,帝玺一般都不埋在帝后墓中,而是用作传位的象征。后代王朝为 才被灭王朝东山再起,常常将其帝玺毁废,或磨去原铭,故传世之物中,除清代帝玺尚存外,其他各代玉玺均不见实物传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