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上的文人气
尹霄荣被称为紫砂壶鼻祖的供春壶流传至今的只有一把“树瘿壶”,传说是供春在金沙寺内观大树瘿而仿之为壶,所以这也是最早的陶艺紫砂壶。
传统仿真花器是在壶身上粘贴梅、竹或小动物的装饰,这些饰件,不妨碍壶的正常使用;现代西方陶艺,不以实用价值为重,而是先考虑变型与夸张的视
觉效果;传统花器和现代陶艺的结合,是在传统仿真花器的基础上用现代陶艺的表现手法或对实用部位加以变型夸张。
还有一种壶与陶艺壶不同,它摒弃了传统仿真花器上的装饰粘贴物,只留壶身、壶盖、壶嘴、壶把,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为止,诸如掇球壶、筋纹器、石瓢壶等等,我把这些素器称作壶艺。
紫砂壶形制的变化是与饮茶者身份变化分不开的。紫砂壶从百姓的日常用品走进了文人雅士达官显贵的生活圈,并受到了他们的青睐,从而逐渐成为兼实用和欣赏把玩双重功能的工艺品,其形制也就由繁而简了。特别是清嘉靖年间,文人士大夫开始参与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使得壶的造型趋于典雅古朴,光素的壶面更适合书法、绘画、篆刻等的表现。紫砂壶经此装饰,书卷气、金石味更浓,砂壶的艺术性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为什么文人雅士和达官显贵如此喜爱素器?原因是壶艺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不断交融,追求和谐,一团和气不偏不倚地顺应自然法则的中庸,成为文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无欲无求品自高成为文人自我修养准则。而紫砂壶的朴质无华的泥质和光华内敛的色彩,正是文人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品质,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就能涵盖和表达文人艺术家的思想和追求。壶身、壶把、壶盖、壶嘴的外切空间的流畅,积压部位都配合得恰到好处,没有一丝一毫的紧张和压迫感,反而是一种视觉感受上的轻松与舒展。细细的审读,无处不渗透着静虚的空灵,弥漫着睿智与祥和。这种审读的感受可以在陈鸣远、邵大亨的作品和曼生十八式中找到。
中国书画之所以被称为文人画,也是以一团和气禅理为依托。从这种角度上来说,称紫砂素器为壶艺确实也不为过。而花器陶艺壶从艺术心理学上来说,把个性的张扬列为第一,把艺术家对外部世界的喜、好、憎、恶,在作品上得以宣泄。现代紫砂陶艺的作品也大多数是以个性张扬为主的作品,给使用者带来并不是愉悦的心理感受:是躁动的不安和不满的压抑。这是把作者自身的不完整心理性格,变成作品来传递给别人。
与西方陶艺相比,紫砂壶艺的制作过程,是理性的传承文化渗透进作品的过程,它不光是需要制作者的技术,更加要求作者本身的文化沉淀和平和的心理素质。
紫砂壶上的文人气
好文章!只是对紫砂史的了解还要深入。
紫砂壶上的文人气
一把小小的紫砂壶,竟然凝结着如此浓浓的文化情结。。。学习了!紫砂壶上的文人气
紫砂壶的签赏要点:中国是世界上陶瓷的发源地,而中国陶瓷的古都就在江苏宜兴。宜兴以其特有的五色土制造紫砂器,历史悠久,所产紫砂壶更为国人品茗最理想的茶具。“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便是对紫砂陶艺的绝妙写照。民间传说,紫砂壶盛暑贮茶不易变味,使用年久,泡出来的茶也越醇芳郁馨,紫砂壶因此越来越受到嗜茶者和收藏家的青睐。那么,应该怎样鉴藏紫砂壶呢?
首先要看壶形。古人制壶十分讲究壶的形状,一般崇尚造型淳朴、简洁的风格和式样,现代紫砂壶的风格和式样虽层出不穷,千姿百态,但仍然少不了包容了先人制壶的风格,一把好的紫砂壶造型要淳朴美观、形体悦目、轮廓周正、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装饰具美感无累赘之处。
其次要看色彩。紫砂壶色泽多彩,是其他陶瓷器不可比拟的。它有“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黑而不墨,灰而不暗”的高雅色彩,一直受藏家的欣赏。故一把好的紫砂壶还要讲究朱不能浓淡,紫不能深浅,黄不能老嫩,烧制的火候要恰到好处。深一点或浅一点,其品质都会相差甚远。
再要看工艺。做工要精致细巧、格律严谨,无瑕可寻。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的基本元素。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线,须直则直,须弯则弯;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干净利落。高档紫砂壶的壶嘴、壶把、壶口要在一水平直线上,分量要均衡,壶盖与壶口结合要严密,出窑后不磨口。斟壶时无延滴之虞,达到这样的工艺水准的紫砂壶也算得上是壶中极品了。
收藏紫砂壶,需要精挑细选,若要收藏名家作的紫砂壶,更要用心挑选,“验明正身”方可购藏。
紫砂壶上的文人气
关键是一定要多看好壶。除却巫山不是云啊!紫砂壶上的文人气
“关键是要多看好壶”,学习了!紫砂壶上的文人气
我曾经贴过不能更简单的紫砂壶。今天再贴出来,大家看看为什么说不能更简单了。
紫砂壶上的文人气
壶体圆润,简洁,透露着和谐美。。。紫砂壶上的文人气
大道至简。紫砂壶上的文人气
壶本来就是从坛子罐子发展而来的。被人们接受喜欢后,就开始变的反复复杂。
这把壶可以说是简单到极至了。
再去掉任何部分就不是壶了。
就是去掉部分的部分也会不美。
比如去掉一根铜丝提梁。就不符合力学的原理也不符合中国以偶为贵的理念。
再比如把嘴做直。也不符合中国的平衡观点了。既简单要用复杂来平衡。
现在我还没看见过比这壶更舒展圆润的壶型。真的!
特别是手工成型如此,匪夷所思!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