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真话
发表于 2012-4-22 20:43
临帖楷书结构不准,时见怯笔。楷书、草书起笔都有毛病,虚尖太长。
自运作品尤其糟糕,笔画肥软,字形拖沓,无甚章法可言。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14
临帖楷书结构不准,时见怯笔。楷书、草书起笔都有毛病,虚尖太长。
自运作品尤其糟糕,笔画肥软,字形拖 ...
只说真话 发表于 2012-4-22 20:43 http://bbs.shufa.org/images/common/back.gif
在看不到真迹而印刷术又不发达的时代,比如60.70.80年代,人们看到的是非常差的印刷本,误解了古人经典的作品。而现在不同了,印刷术很高超,人们才看到了古人经典作品的真正面目,而且,好作品一定经得住数倍放大看。数倍放大看,用笔仍然很清细,经得住推敲,笔笔分明不含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如何,决定个人对书法理解的高度。再者,你先要看懂古人经典的作品,站在对传统认可的角度来讨论用笔上的问题才有意义。比如“虚尖太长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23
本帖最后由 西蜀罗岗 于 2012-4-23 09:36 编辑
晋唐经典的作品多数属小字,不放大数倍看,你无法看到入锋瞬间的“虚尖”,笔在运行中留下的一丝一亳动作。自宋以后,由于诸多原因,作品中这些细节没有了。(元赵松雪小楷中尚能做到)。
入锋取势也。晋唐作品很重视取“势”。而且,侧锋用笔多于中锋用笔。宋米元章深知晋人法度,故曰:八面出锋。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51
在看不到真迹而印刷术又不发达的时代,比如60.70.80年代,人们看到的是非常差的印刷本,误解了古 ...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14 http://bbs.shufa.org/images/common/back.gif
唐人书灵飞经,放大数倍看细节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56
从此中可以看到用笔完全有别于明清。我以为,明清书法不如晋唐书法耐看,于此可见一斑!
李春来
发表于 2012-4-23 10:26
{:1_107:}
只说真话
发表于 2012-4-23 13:30
唐人书灵飞经,放大数倍看细节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51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字形大小变化,笔法变化很大,拿小楷放大,自然看的到虚尖,因小楷基本露锋起笔。
在字形很小的状态下,虚尖并不明显,古人有几个拿着放大镜看法帖的?
翁先生也爱出虚尖,这点兵不高明。
只说真话
发表于 2012-4-23 13:33
晋唐经典的作品多数属小字,不放大数倍看,你无法看到入锋瞬间的“虚尖”,笔在运行中留下的一丝一亳动作。 ...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23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你的字不用放大,大家都能很清楚的看到“虚尖”
只说真话
发表于 2012-4-23 13:54
在看不到真迹而印刷术又不发达的时代,比如60.70.80年代,人们看到的是非常差的印刷本,误解了古 ...
西蜀罗岗 发表于 2012-4-23 09:14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在看不到真迹而印刷术又不发达的时代,比如60.70.80年代,人们看到的是非常差的印刷本,误解了古人经典的作品。而现在不同了,印刷术很高超,人们才看到了古人经典作品的真正面目,而且,好作品一定经得住数倍放大看。数倍放大看,用笔仍然很清细,经得住推敲,笔笔分明不含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如何,决定个人对书法理解的高度。再者,你先要看懂古人经典的作品,站在对传统认可的角度来讨论用笔上的问题才有意义”
你说的理论,都是你老师翁先生的那一套。
批评你的作品就是对书法理解浅?没看懂古人的经典作品?你的作品经过了传统的认可?
金辉
发表于 2012-4-23 13:56
真话先生只说真话,哈哈-----当然说的也在理,再当然,罗先生写得也是挺好的,“虚尖”再收那么一点就好了。我们在面对古人的法帖时,要带着严谨的审视和思辩去看待,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古人的东西就是好的,很多法帖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