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部 发表于 2012-4-1 23:50

回复 23# 宋供应


    也有不少共识。{:1_244:}

吴金举 发表于 2012-4-2 09:21

回复 20# 司令部


    {:1_325:} 呵呵呵

千七 发表于 2012-4-2 12:28

我认为沃先生的“有意识”的“刻意”的书作还不如幼儿园小朋友的“无意识”的“随意”的涂鸦,小朋友的随意涂鸦才叫天真烂漫,才符合“道”,才真正体现“无为无不为”思想境界。

宋供应 发表于 2012-4-2 14:55

记得几年前我和国际著名艺术家、韩国首任书法协会理事长金兑庭先生交谈中,在谈到幼儿艺术启蒙教育这方面时,金兑庭先生就“中国美术的学院化、格式化美术教育模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批评。
他认为由于“中国美术的学院化、格式化美术教育模式”,人为的灌输学院教授们的“主观意识”,使得人类天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
在韩国乃至于西方欧美国家这样的“学院化、格式化美术教育模式”是不存在的......

就像中国有各种协会一样,它是中国学习苏联模式的产物。有协会就会有定律有格式,特别是艺术方面。协会的存在,势必会遏制甚至于扼杀一切新形式、新思维观念模式下的有艺术家个人思想流露的艺术作品......

因为,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有一个被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于要付出几辈甚至更多、艺术家的不断努力,这个过程也是艺术家们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更是受众因为学识、修为的提高转变,以至于“思想观念'从根本上发生蜕变的过程......
人的思维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你不是在特定环境下生存,﹛我所说的“特定环境”包括任何门类,更包括艺术的各个方面﹜能让人改变思维状态的是人自己......那就是多读书、多学习、多思维多观察,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也。

话说过来,沃兴华先生某些“有意识”的“刻意”的书法作品,我认为恰恰是沃先生心灵深处的回归......原因我在本文前面已经讲过,他和“幼儿园小朋友”不同之处是他用的是中国书法的线条表现的是因为不同线质、形态所产生的空间美!这样的美是由无数个书法因素在矛盾和对比中产生的,绝非泛泛平庸之辈可为,更非“幼儿园小朋友的“无意识”的“随意”的涂鸦”。假如你把一个有思想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的作品理解为“还不如幼儿园小朋友的“无意识”的“随意”的涂鸦”,我建议你反思一下,在对待艺术的认知度上是不是还有待于提高......


    谢谢你的关注,   此致敬礼 :宋供应

司令部 发表于 2012-4-3 00:06

我非常喜欢沃先生的作品,哈哈

司令部 发表于 2012-4-3 00:09

本帖最后由 司令部 于 2012-4-3 00:11 编辑

记得几年前我和国际著名艺术家、韩国首任书法协会理事长金兑庭先生交谈中,在谈到幼儿艺术启蒙教育这方面时 ...
宋供应 发表于 2012-4-2 14:55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有教育专家指出,艺术教育要在3岁之前完成!把所有的世界名画、艺术品图片、古典音乐在3岁之前全部看完,3岁之前是一个人学习能力最好的时期,能记住一辈子,受用一辈子。

司令部 发表于 2012-4-3 00:12

记得几年前我和国际著名艺术家、韩国首任书法协会理事长金兑庭先生交谈中,在谈到幼儿艺术启蒙教育这方面时 ...
宋供应 发表于 2012-4-2 14:55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你以为他们去学艺术啊,混学历啊

司令部 发表于 2012-4-3 00:14

回复 27# 宋供应


    学苏联模式不难理解,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司令部 发表于 2012-4-3 10:36

傅德锋先生怎么不出来接招啊

千七 发表于 2012-4-8 13:56

本帖最后由 千七 于 2012-4-9 10:44 编辑

回复 27# 宋供应


      如傅文所说,沃先生早年之作,雅俗共赏。不过此类“粗服乱头”书风并非沃为先。
近代书画大师徐生翁先生就是一例。生翁先生书风不落前人窠臼,率真自然。生翁有云
:“我学书画,不愿专门从碑贴和古画中寻求资粮,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各种事物中—
—若木工之运斤、泥水匠之垩壁、石工之锤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得之
……。”邓散木赞生翁先生“是用古人的笔法写自己的字……有时像欹肩拱手的小孩,
有时像步履歪斜的醉汉,却呈露了一片天机。”                                 
书法是以文字(汉字)为载体的借助笔墨等工具的书写艺术,包括日本前卫的片假名
等书道仍未游离此范畴。我想更多的书艺爱好者乐见沃先生对书法艺术积极探索的精神
,但窃以为一旦当笔墨脱离了汉字这一载体,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君所述,
中国书法是“线条表现的不同线质、形态所产生的空间美。”但线条所表现出的不同线
质、形态所产生的空间美的不一定就等同于书法。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他的油画创作中
撷取了东方书画的养分,他的作品是用构成色束的线条作为表现语言的,我们不能把他
的《向日葵》就说成是书法吧!看傅文后的沃先生近作附图,我所理解的这不是书法艺
术,我看得到只是“水墨构成”(鄙人姑且给个新名词吧!)。我认同充满视觉张力的“
水墨构成”,但不认可其为“创新的书法艺术”。试想一部小说假如写成换行的长短句
,那只能是诗歌或者说是叙事诗更为妥帖。至于我说的“沃先生的‘有意识’的‘刻意
’的书作还不如幼儿园小朋友的‘无意识’的‘随意’的涂鸦,小朋友的随意涂鸦才叫
天真烂漫,才符合‘道’,才真正体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在这里还是借用徐生
翁先生的一段话作回复:“……小儿作画,常得其天。天,顺其性也。”            
   一孔之见,不吝指教!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与傅德锋先生商榷“中国书法的审美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