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 发表于 2011-10-28 13:37

书法与自评——中传2011播音主持艺术硕士《艺术原理》课的作业

本帖最后由 三风 于 2011-10-28 13:41 编辑

花未全开月未圆
                                                      ——对自作书法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分析默默算来我学习书法已有十六年的历程,这还是第一次对自己的书法进行评论分析,百感交集。我想姑且将这次考试作业要求下的自创作品分析做成多年来对书法艺术认识的梳理和对自己书法创作的总结吧。                                                               一、关于“气息”、“线条”、“味道” 如何评论一件书法作品的优劣,评判、分析标准各不相同,可谓众说纷纭,各书法评论大家也是各执一词,我个人更倾向于著名书家张旭光先生所说的“气息”、“线条”、“味道”。我认为这种说法既专业又大众,符合不同专业观众、评论者的评判心理。然而因为专业的各不相同便有了对于这“气息”、“线条”、“味道”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他们曾经的“体验”各不相同,所以看到作品时的“感官体验”也会各不相同,进而其“审美体验”也会各不相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便是这个道理。我希望实现的是通过个人的创作技艺将大家的“审美感受”统一起来,让他们“道不同”,而“归于一”。为什么我喜欢张旭光先生的“评判法则”,因为它集中概括了我们由粗及细、由浅入深的鉴赏过程。初见作品会有扑面而来的“气息”,或大海波澜、或溪流涓涓、或高山峻拔、或丘陵绵绵……这感受的由来会因和曾经的“体验”产生碰撞,而出现眼前、脑海的镜像。当然如果说在万千读者心中有共同的“汉姆雷特”的出现,更多的取决于作品本身的魅力、冲击力,这魅力、冲击力的大小源于作者的创作水平。再说“线条”,感受完了整体的气象会视线缩小细化到作品的局部,或某个字,某一笔上,线条的粗细、干湿、方圆、徐急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是否会有美的心理感受,是否会造就美的点划腾挪取决于作者的创作功力。三说“味道”,我想这是看穿宣纸后的感悟。比画本身是现实的、可触的,而当“物我合一”时的心灵体验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这便是艺术的不可替代性,它能让你体验到你可见、可听、可触等现实感受以外的东西。说了这么多我来说说我的这幅作品。对于“气息”,我想追求的是一种潇洒俊逸的面貌,当然这与创作内容有关,与我的创作追求有关。诗本身阐发的是一种大境界,是一种大智慧,所以在创作时我不会把它写成“大海波涛”,写成“高山峻拔”,也许更多的是“平湖秋月”、“春光滟潋”。而因为我对于个人创作风格的追求,我又不安于“溪流涓涓”、“丘陵绵绵”,所以我在字的开张上下了些功夫,并做了些字的大小流畅变化的处理、用笔干湿过度的自然变化。力求让观者在看到作品后能得到清风拂面的安静中感受俊美的目的。再说“线条”。我学书法法宗王羲之,因为我崇尚“法取乎上”,王右军字是内揠型,我个人喜欢外拓的东西,所以在线条变化上会有心而生地外放。在细微的用笔上还是以王为主,参法黄庭坚、米芾、欧阳中石,希望能达到生动丰富的效果。三说“味道”。人常说“先秦尚象;秦汉尚势;魏晋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朴”。我个人的创作更注重魏晋的神和元明的态。有时候我会认为自己走“中庸”之道,这是我的生活路线,也进而影响了我的艺术创作。可冥冥中我发现在“中庸”之上会多倾心于一些“外放”。起初我以为这是组矛盾,现在我把它总结为“中庸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作书的味道会以“中庸”的韵致为核,而又多一些“外拓”、多一些“豪放”。也许以后的创作道路会有变化,但至少这是现在的定位。因为创作水平的些许欠缺,我以上的定位和目的不能完全实现,但也许这正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美好境界。大言不惭了。                                                                                           二、关于“远而复返”这是我在耿老师课上受益最深、印象最深的一点。“大曰远,远曰逝,逝曰返”。这与我很喜欢的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今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之境界的概括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还记得著名书家黄惇先生也说过他心中书法创作的三种境界:平淡——烂漫——复归平淡。如何做到“远而复返”,老师告诉我们:审美体验得以发生的关键在于祛除“私心”,坦诚“公心”,使个体和现实直面相对。我一直认为,其实书法创作本身也是一个实践“审美体验”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的互动。我常想,为什么一个人写字不好看,因为在写的过程中没有具体、形象的判断标准,于是要么点划太长太短、要么结字过紧过松。而进行高级形式的艺术创作有更高的要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作书无从下手,甚至发现自己“不会写了”.因为下笔前心理想了太多,想达到的太多。也许这便是“私心”在作祟。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得出这样的创作心态:不被什么线条、气息、味道所惑,不必考虑什么王羲之、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启功、中石诸先生诸法到底以谁为主,只是"把字写好".我知道"法乎其上",然而我又知道"技近乎道"啊。当以一颗“公心”坦然面对创作时,会感到得心应手,甚至有时会“妙手偶得”。因为我需要将个体的创作心态与白纸黑墨直面相对。记得一位老师说过“能力是将所有知识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我想书法创作时也该“忘掉”技法、结字、章法。所以古人说,欲作书,应先散怀抱。当然这里的“忘”不意味着“任意书”。所以是将在创作这幅《<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时,我把自己的创作心态放在在“平静而抒情”,希望透过笔墨为观者传递一种睿智、禅趣。技法方面脑中还是以王为精神、创作支柱,在行笔过程中自然融入学过的其他书家如颜真卿、米芾、黄庭坚、欧阳中石、启功的元素。因为刻意书,会“生拙”。而自然书,自然生“巧”。我想,也许自然间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比如很多方面都会有“远而复返”的体现,像人生追求、像艺术创作。《<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也体现了这样的人生理念。我们苦苦追求寻找的东西往往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像操场的起点和终点在一起一样,当你奔波、探索、拼搏之后你会发现起点处有最宝贵的东西。如同毛主席的诗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当然这不意味着在原地踏步不前就可以,还需要努力,需要追求。比如我结合自己的这幅书法作品给自己进行今后的书法定位,还是努力夯实基础,加大临古的力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形式、面貌的创新和思考。比如在对于明清书体面貌的研究,也许会拓宽我的创作视野。青年书家李双阳曾说过,他平日里临帖的时间要大大多于创作的时间,我想这是一个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过程。大量的积蓄,灵光一现时放松心态直面创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今后我的书法学习会反复在建立“私心”(丰富各种创作思路)和统一“公心”(即散怀抱、只想“把字写好”)的过程中徘徊顾盼。有人会说,这不是组矛盾吗?可是矛盾不就是对立统一,不就是种美吗?而且我欣享于这“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美吧。                                                                              三、关于“艺术中的矛盾”书法可以叙事、可以表意、可以抒情,而作为艺术形式的体现我们把它划在了“造型艺术”。点、线的有机组合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面貌,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甚至有人说它是对对中华民族心理结构的造型。3300多年前的中国已开始使用文字甲骨文,发展至今,形成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它们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而各种书体下,风格百花齐放,创造出气象万千的造型效果。我常常想,写字是一件很难得事,而且写得越久这种体会越深。把毛笔握在手中,随着轻重缓急提按顿挫,我们表现于线条墨块的变化,或大或小,或俯或仰,或倚或侧,或静或动,或揠或拓。谈到这里,我想谈谈我在书法创作中对于“艺术中的矛盾”的理解。一、“碑”与“帖”的融合我们都知道,“碑学”和“帖学”是书法艺术中两个截然不同,且并立共存的书学体系。我的追求的包括在进行这幅做创作时运用的技法是“以碑写帖”。碑学以石刻拓本为主,还包括一些摩崖、墓志等刻在石头上的汉字的拓本,这些字的特点是挺拔、稳重,然而相比之下,少些灵动。帖学是以手札、书信为主,随意性较强,比较真实的反正了书作者的原本写字风格。平日里我用心最多、着力研究最深的是王羲之的《圣教序》,这是王字的碑学代表作。在创作中,我力求以《圣教序》的古朴、峻拔为骨,以王字尺牍和颜、米、黄诸家帖学的技法为筋肉进行创作,做好“以碑写帖”的交融,创造扎实而生动,正气而潇洒的艺术风格。二、“奇”与“正”的较量从小时候学书时便从老师口中领会到书法的“奇”、“正”法则。书法的奇正,正是基础,是常规,是规范,是固定;奇是发挥,是破常规,是   出新,是变化。我在书法学习中便一直矛盾于又陶醉于奇正关系的较量。想提升水平、改变面貌需要“奇”的体现,而看到面貌不全或者体现不成熟便知道了基础的不扎实。因为有其无正,书法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有正无奇,便没了进步提高。我常常在这组矛盾中难过,可我每当难过十分,我便知道将面临新的提升的喜悦。三、 “矛盾”的无处不在在创作书法作品《<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时,我会大量运用轻重、缓急、提按、顿挫、俯仰、倚侧、静动、揠拓等技法。这何尝不是一组组矛盾。如何将这一组组对立的矛盾统一起来,是在大量书法实践中体验练习的关键任务。笔墨是趴在宣纸上静止的,我们需要运用这一组组矛盾将笔墨运动起来。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世人也常用曹植的《 洛神赋 》中:“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 轻云 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这便是完美融合一组组创作矛盾而产生的理想境界。其实不谈用笔、结字、章法,仅是前面谈过的“想写好”和“散怀抱”也是一组最基本的矛盾,所以又有“无意于书而书乃佳”的说法。通俗的说,不想把字写好不可能获得理想的作品,而着意太深往往事倍功半,所以便有了“度”的把握。我想对于此,除了“字内功夫”,“字外功夫”也十分重要。这也是我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吧。艰辛还在后面,而我亦是大言不惭地说且享受这“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处境吧。今天,以“花未全开月未圆”为题写作,不是不知分寸地妄自减压,而是对这“花开”、“月圆”前奋进的鞭策。而且我以为,我毕生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也应是无尽的“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过程,因为书法艺术高峰餐霞通天,没有尽头。

管布坤 发表于 2011-10-28 14:06

继续努力!

三风 发表于 2011-10-28 14:08

继续努力!
管布坤 发表于 2011-10-28 14:06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总版主鼓励!还望多提意见!我会继续努力的!

地书老君 发表于 2011-10-28 15:42

学习!{:1_107:}

三风 发表于 2011-10-28 23:03

学习!
地书老君 发表于 2011-10-28 15:42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请多提意见!{:1_12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与自评——中传2011播音主持艺术硕士《艺术原理》课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