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人善 发表于 2011-9-2 07:39

有一种情况,就是作者字里有一定手劲功夫但不到家·对字也并不理解,或一知半解或半生不熟,只是照着自己无奈的凑合成型,或者说他是创造,别人的模本里根本找不到这样的写法,或说这是江湖习气,需要多临帖,就如他想写草书但因不熟吃不准就用行书凑合写行书吃不住就用楷书凑合,他不明白什么是行草书,他只知道草书懂一点·行书懂一点,行书可以是草法,草书不应是行法,行书也不应有楷法,它们应各有自己的道法,

瞳人善 发表于 2011-9-3 07:49

本帖最后由 瞳人善 于 2014-3-25 12:01 编辑

http://www.shufa.org/bbs/border=0 {:1_107:}{:1_107:}{:1_107:}

瞳人善 发表于 2011-9-4 10:55

许多人老是讲要多临帖,我就试着讲讲帖的识别,人们看帖只知道这人字这般写,那人字那般写,以为风格不同,其实某一个人的字的特点根本是与他的方法有关系,如有个叫费新我的人,他用左手的方法成就了字的有效效果,如怀的小草千字文与王的敕字十七帖小草,王小草有力是因用中锋又带腕力,怀小草线条纤细无力是因侧锋单在指力,跟握运笔方法有关系,如柳字,线条单硬是因握笔凤眼法缘故。
临帖需研究,需帖与帖对照着比较,也需楷与行比较,需行与草比较,体会什么是行草书,行草书带楷意的用意是什么,如王铎行草书,

瞳人善 发表于 2011-9-5 14:23

看帖能看出其字力从哪里来,一般的帖其力是从指和臂力来,不算大的小字更是如此,楷书与偏楷体也如此,惟大草书就可很清楚可以看出握运笔是怎样,许多人的大草书只是也只能是力从指和臂力来,若也能从腕力来其帖不多,就颜大楷帖也属靠臂力,缺腕力,明显缺笔性很呆笨。

瞳人善 发表于 2011-9-6 07:03

一般因技术不到家不是因临帖问题,临帖是一回事,创作又是另一回事,临帖长久却不能创作是因技术一直停留在初学阶段,要尝试多创作,不断的创作会有进步的果效,为什么临帖的果效不能用到创作上,因临帖无需负责任,无需交账,创作就不同,有使命感有负担,它要求学习不仅是临帖更需要追究,死临帖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不动脑子的崇拜,苏东波的帖不能临,他的话更不能信,
羲之教儿子有一传说,说当儿子写字时突然去抽取他的笔,结果竟没有抽动,羲之说此子可教也,他的意思是说书法握笔决定书法前途。

瞳人善 发表于 2011-9-6 07:33

学习王铎帖,我虽不赞同他写草书写行书楷味特重,但他却使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笔笔到位,特别是行书草书行草书它也是需要笔笔到位,它的结体和章法很有意思,它有纵势还有横的不疏忽。

瞳人善 发表于 2011-9-8 06:39

兰亭八柱第三本与神龙半印本,前者是手写本,后者是碑刻本,人们争论它们谁为先谁为后,或说谁为子谁为母,要讲到位讲字的漂亮是神龙半印本为优,人们临帖该以这本为优,它是由明朝丰仿书法家雕刻家雕刻而成,雕刻本的优点是还可以加工修饰使得更到位更完美,其实书法确实可以达到到位清晰反映地步,但事实是八柱第三本为先为母,其字远差于神龙半印本,人们该以神龙半印本为学习模本。

瞳人善 发表于 2011-9-8 06:49

王献之王羲之,世并称二王,其实儿子与父亲的字天差地别,人们切不可弃父而选择子的帖去临,也切不可以为二人字相差不多,其实相差甚远,

瞳人善 发表于 2011-9-9 10:52

本帖最后由 瞳人善 于 2015-6-24 21:58 编辑

{:1_122:}{:1_122:}{:1_122:}

瞳人善 发表于 2011-9-12 06:55

本帖最后由 瞳人善 于 2011-9-13 06:46 编辑

{:1_56:}{:1_56:}{:1_56:}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书法,有价值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