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1814年5月30日 巴枯宁诞辰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著名代表。1814年5月30日,出生在俄国特维尔省的一个官僚贵族家庭。
巴枯宁在青年时期,和当时俄国的其他一些贵族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一样,以研究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哲学为时髦,攻读黑格尔著作。1840年,他到欧洲,在柏林大学读书。从1842—1848年,巴枯宁辗转于德、法、瑞士、比利时等地。1847年,巴枯宁在巴黎举行的纪念波兰人民1830年反沙皇政府起义17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说,对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使他赢得了一定的声誉。1849年5月,他参加了德累斯顿人民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被沙皇政府引渡到俄国。在狱中,巴枯宁向沙后写了一份数万言的《忏悔书》,恭维沙皇是“慈父”,承认自己是“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表示向沙皇“伏地求恩”。由于他卑躬屈膝,连续得到减刑。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总督是他的舅父,他被委托到名地去巡视,趁机逃出西伯利亚。
巴枯宁经过日本、美国,于1861年重返欧洲。他把自己打扮成越狱归来的“英雄”,以“老革命”自诩。1846年在伦敦会见马克思,要求加入第一国际,向马克思保证“努力为国际工人协会工作”。从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他发表了一系列旨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著作,其中《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集无政府主义观点之大成。在此期间,他玩弄各种阴谋,企图分裂第一国际,篡夺国际领导权。他的这些伎俩,一再被马克思主义者所戳穿。1872年的国海际牙代表大会上,他指使其党羽搞分裂活动,被大会开除出第一国际。
1876年7月1日,巴枯宁病死于瑞士。
历史上的今天
1933年5月31日 中国代表被迫签订《塘沽协定》签订《塘沽协定》的“华北停战会议”
1933年5月22日,在蒋介石、汪精卫授意下,何应钦派熊斌为中方首席代表,与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在塘沽仓库楼上谈判。
31日,中国代表同意了日方提出的停战协定草案,一字不改,正式签署了《塘沽协定》。
协定规定(1)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通州等一线以西、以南地区,不能越线前进;(2)日军为确认第1款的实行情况,随时可以用飞机或其它方法视察,中方应予以保护;(3)日军在确认中方已遵守第1款时,自动撤归长城线;(4)长城线以南及第1款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地域的治安维持,由中国警察机关负责。协定实际默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的占领。
历史上的今天
1936年5月31日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救国会主要领导人参加上海各界群众的示威游行
1936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华北、华南、华中及长江流域20余省市60多个救亡团体的代表共70余人出席大会。会议通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言》、《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章程草案》等文件,选举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邹韬奋等40余人为执行委员,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王造时等14人为常务委员。文件规定:救国会的宗旨是“团结全国救国力量,统一救国方案,保障领土完整,谋取民族解放”。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成全国各党各派团结合作,共同抗日;要求各党各派立即停止军事冲突,派遣正式代表进行谈判,制定共同抗敌纲领,建立统一的抗敌政权。文件还要求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坚决反对任何当局压迫民众运动,摧残言论自由。
历史上的今天
1974年5月31日 我国与马来西亚建交马来西亚国旗
马来西亚“马来”在马来语中意为“黄金”。全境被南中国海分隔为东西两部分。马来半岛部分称西马来西亚,位于马来半岛南部;沙巴、沙捞越合称东马来西亚,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面积3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949.3万(1994),马来族占58.1%,华人31.3%。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伊斯兰教为国教。首都吉隆坡。农作物主要有橡胶、油棕、可可、胡椒、椰子、水稻等。已由一个农业和矿产品出口国成功地转变为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国家。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350林吉特(1993年)。货币名称林吉特。主要出口电子产品、石油、橡胶、棕油、锡、木材、可可、纺织品;进口机械运输设备、食品和燃料等。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崛起,并发展成当时东南亚主要国际贸易中心。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侵略。1919年沦为英国殖民地。二次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战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1948年2月组成马来亚联合邦。1957年8月31日(国庆日),马来亚联合邦独立。1963年9月16日同新加坡、沙捞越、沙巴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对外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以东盟为其外交政策基石,主张建立东南亚和平、自由和中立区。1974年5月31日同中国建交。
历史上的今天
1942年5月31日 苏军发动反击战,双方血染战场1942年的苏联斯大林格勒
1942年5月31日,为阻止德国纳粹的猛烈突击,苏军在哈尔科夫前线发动反击战。在两周的激战中,苏军共击毙或俘获德军9万人,苏军伤亡7.5万人。
这次反击使纳粹向通往高加索战略要地罗斯托夫发动的进攻受挫。
指挥这次反击战的是铁木辛哥元帅。这次战役规模之大,甚至使那些最有经验的军事家都感到震惊。
历史上的今天
1906年5月31日 罗瑞卿大将诞辰罗瑞卿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1906年5月31日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县的一个衰败了的地主家庭。在外祖父的资助下,罗瑞卿上了学。中学时,他开始接触先进思想,但遭到家庭的坚决反对。外祖父想按自己的意愿来塑造罗瑞卿,便“约法三章”,要他规规矩矩读书,不许看鼓吹“异端邪说”的书,不许参加党派活动,否则就不继续供他读书。可是罗瑞卿从小好胜心强,有一股豪侠之气。他不顾外祖父的禁令,积极参加南充中学师生开展的抗“佃当捐”斗争。后来,他又和进步同学一起投入到士兵运动和工人运动当中,并担任了工人夜校的教员。从此,他的外祖父断绝了对他的经济支援。可是,年仅20岁的罗瑞卿没有屈服于来自家庭的压力,毅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新中国成立以后,罗瑞卿曾担任第一任公安部长、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他虽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权。在担任公安部长时,一次,他和两个随行同志去火车站接客人,因为时间晚了,随行的同志来不及买站台票,便领着罗瑞卿直接到了检票口,只对检票员说了句“我们是公安部的,来接客人”,便进了站。在回来的路上,罗瑞卿想起进站接客的情景,忽然问道:“进站买站台票了吗?”随行的一位同志摇了摇头。等把客人送到住处后,罗瑞卿即对那位随行的同志说:“现在你马上到车站去,补交三张站台票的钱!要知道中国有一句古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能有特权思想啊。”罗瑞卿同志对工作就是这样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粉碎“四人帮”后,罗瑞卿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常委、军委秘书长。尽管当时他已年逾古稀,而且腿有残疾,但仍然坚持深入部队,视察国防工事。有的坑道轮椅过不去,他就拄着手杖走,亲友们担心他累坏了身体,劝他悠着劲干,他却说:“《水浒传》里有个拚命三郎,我们今天就要当拚命三郎”。
1978年8月3日,罗瑞卿同志逝世,终年72岁。
历史上的今天
1942年5月31日 杀人恶魔海德里希的下场1942年5月31日,一辆敞篷的曼塞德斯牌赛车正从乡村驶往布拉格古堡,当汽车进入弯道减速时,从路旁突然跃出一个人来,用手枪扫射汽车,汽车还没停稳,从路旁又跃出第二个人,迅速把一个球状的炸弹滚向汽车,刚到汽车底下就爆炸了。浓烟没散,从汽车里跳下一个人,他胡乱地放了几枪,就昏倒在地上。这个人就是德国法西斯盖太保头子、杀人恶魔海德里希,由于被击中要害,没几天就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生于190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加入德国海军为中尉军官,后来因沉溺于女色等原因,被军官荣誉法庭开除了军籍,从此声名狼藉,失业潦倒。1931年,他参加了德国法西斯特工组织,由于他效忠纳粹,得到希特勒的赏识,平步青云,不久竟成了仅次于希姆莱的纳粹党党卫队第二号人物。
1934年,诡计多端、狡诈无比的海德里希,当上了情报安全局的局长,他运用欺诈、收卖、暴力等各种方法,严密地控制其部下,有个新从大学毕业的施伦堡参加了党卫队,海德里希发现他很有才干。为了控制这个青年人,他经常邀请施伦堡到他家里,一起享受他的所谓“亲密而宝贵的家庭消遣”,故意让施伦堡和他的太太——一位渴求西方文明的女人——接近,当他掌握到施伦堡和自己的太太秘密散步游玩之后,他请施伦堡一起进晚餐,让施伦堡无意中吃了他的毒酒,然后对施伦堡进行审讯,迫使他交待了两人幽会的情况,立下了效忠的誓言,才给施伦堡吃了解药。从此,施伦堡成了他的情报棋盘上一颗忠实的小棋子。
为了替法西斯搞清报,他无所不用其极。他在德国每一个角落,设置了所谓“义务通讯员”,在全国建立租赁一所大房子,里面装璜十分精美,配有高级的烹饪师和很多迷人的美女,名义上是由普通商人经办的“小猫沙龙”,作为在德国首都物外交官的社交场所,暗地里却由技术专家在沙龙里筑起一道夹墙,内装秘密录音设备,可以录下整个沙龙每间房里所说的每一句话。从这里,他获得很多令人惊异的外交情报。
海德里希是个杀人狂,他的凶残令人瞠目。1938年的11月9日晚,纳粹德国的排犹运动开始了。在海德里希的组织下,整个法国处于恐怖之中,犹太人的会堂、住宅、店铺一下子变成火,大批大批的犹太人被杀,被捕的犹太人使全国的监狱无法容纳。这就是纳粹党徒所说的“砸玻璃窗的一周”。1941年1月,海德里希开始执行希特勒的对犹太人的“最后解决”。他下令逮捕几百万犹太人做劳工,让他们在劳动中累死,少数活下来的干脆枪毙。这年夏天,为了加快这个“最后解决”,他指示特别行动队,一下子枪杀75万波兰和苏联的犹太人。
1941年9月,海德里希由于杀人有功,在其许多职务外,又谋到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代理保护长官”,占据了布拉格的波西米亚国王的王宫,在这里作威作福,任意杀害无故平民。终于恶贯满盈,被捷克人刺死。
历史上的今天
1810年5月31日 美国诗人惠特曼诞辰1810年5月31日,华尔脱·惠特曼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经济拮据,他只读过几年小学,11岁就辍学了。惠特曼做过勤杂工、学徒、排字工人、乡村小学教师等。
惠特曼从1839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写一些短诗,同时参加当地的政治活动。1842年他担任《纽约曙光》报的编辑。1846年初,他又担任《布洛克林每日鹰报》的编辑,因在该报发表反对奴隶制度的文章,于1848年1月被解职。后来还担任过《自由民》报的主编,终因政见不合而于1840年离开新闻界。
从1850年开始,惠特曼一方面从事体力劳动,作木匠和建筑师,一方面展开了他的旺盛的诗歌创作活动,内战期间,诗人自动到纽约百汇医院作看护,后来又在华盛顿的军医院里服务。1873年,惠特曼不幸得半身不遂之症,迁居新泽西州卡姆登养病,于1892年病重去世。
惠特曼的第一部诗集是《草叶集》,1855年在纽约出版时只有94项,包括12首诗作,到1882年版时,已增加到372首诗作;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这个时期,他写下了真实记录这场革命战争的《鼓专用集》;林肯总统被刺后,他写下了沉痛表达美国人民对林肯被刺而哀思的《啊,船长!我的船长》、《今天的军营静悄悄》等诗篇;在有名的《神秘的号手》一诗中,他乐观地描绘了未来的自由世界。惠特曼是美国著名的民主诗人,他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他的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生气勃勃的精神。
惠特曼的名字,中国人民是早已熟悉的。五四时期,诗人郭沫若在名诗《匪徒颂》中就赞扬过惠特曼为文艺革命家。
历史上的今天
1982年5月31日 杨联康徒步考察黄河1982年5月31日,我国地质工作者杨联康,徒步考察完黄河全程后到达黄河入海口。杨联康是从1981年7月21日开始从黄河发源地徒步考察黄河的,历时315天,行程5500多公里,经过了7个省、2个自治区的108个县,收集了有关黄河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是我国徒步考察完黄河全程的亘古第一人。
历史上的今天
1962年5月31日 海外关系问题的提法有害无益1962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批准华侨事务委员会党组《关于所谓“海外关系”问题的报告》。报告说,不少地方和部门,不加具体分析地把归国华侨、侨眷、归侨学生在国外的家庭和亲友关系,一律作为“资产阶级关系”或“复杂的政治关系”看待,扣上“海外关系”的帽子,而滥加怀疑和歧视,规定凡有“海外关系”的人,一律不能入党入团、参加工作、当积极分子;任意调动;对优秀的归侨干部也不提拔重用;在历次运动和政治审查中,把那些和国外亲友有关系的人列为批判斗争的追查对象;有的单位甚至把华侨与五类分子并列(所谓地、富、反、坏、右、资、侨),混淆了敌我界线。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在政治上犯了扩大化的错误,违背了中央、国务院反复多次有关侨务政策的指示,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后果。《报告》建议贯彻执行党的侨务政策,对由于所谓“海外关系”而引起的问题,迅速妥善地加以处理:必须从人事、鉴定、审查工作中取消所谓海外关系这一项。
中央在批示中指出:所谓“海外关系”的提法,是模糊政策界限,混淆敌我关系的提法,是不妥当的,有害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