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墨斋 发表于 2011-6-18 09:55

潘存的书法梦和他的溪北书院

文/仁墨

          驱车去文昌市铺前镇,不可不到溪北书院去瞻仰与游玩,溪北书院作为海南清末著名书院之一,现保存完好,为现在的文北中学所用。
  书院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0多亩,南开山口,俗称头门,面阔三开间。两边有砖砌的侧间,上为卷棚顶,铺盖琉璃瓦。门匾上为清末著名书法家杨守敬书写的“溪北书院”四个大字。书院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建,由清末著名书法家潘存发起,在雷琼道朱采和粤督张之洞的支持下筹资建造。从书院建成之后至宣统三年间,曾聘任不少学者在此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材。辛亥革命后一直作为学校使用至今。 就书院本身而言,没有潘存的存在,溪北书院是不可能出名的。
  
  潘存,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铺前镇港头村人(后迁白沙园村)。清嘉庆二十二年(1818年)出生,7岁读书,一目数行,塾师甚异之。操笔为文,滔滔不歇,号为神童。岁试屡获首名,但因两次守孝,直到34岁始中举人。不久,在户部福建司任职。他工诗、古文辞,书法亦妙,能悬肘作蝇头细楷。日本学者名士特别珍爱潘存书法,不惜重价争购。曾著《书法溯源》一书,镜六书之渊,订百家之讹谬。 潘存当年在京师余暇,研究经史,工诗词、文辞,书法尤妙,能悬肘作蝇头细楷。凡汉魏六朝碑板,以及唐宋元明诸名家书法碑帖,收藏丰富,朝夕临摹,至废寝忘餐。帮所作文字,日本人也十分推崇潘存书法。
   查阅历史记载,潘存是至今所知道的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海南建省的人。潘存公务之余,精研经史百家,著有论学26篇,中华诗词43首;研究了六书之渊源,订正了许多前人不准确的论述,其《楷法溯源》一书,远销东洋。
   现存的遗著有《克已集》、《论学十则》、《楷法溯源》以及《赏花有感》等,由侨居新加坡的裔孙潘宾臣印行传世。潘存离开官场之后,就一心一意地致力于兴学育才的教育实践活动,致力于“教育兴国”、“教育兴琼”。他先后在广东惠州丰湖书院和琼州府城苏泉书院、文昌蔚文书院掌教讲学。在教学中“崇实学,黜浮伪”,为惠州和家乡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为了表达他对丘濬的崇敬,拟发起复建奇甸书院,但因帮未果。便于光绪十六年(1890)与雷琼道朱采一起筹款创建“溪北书院”,购置图书,教化后代,对海南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光绪十九年(1893),潘存不幸病逝,终年76岁。
  
  潘存品行高峻,学识深远,奏请朝廷,将潘存生平事迹,学问德行,宣付清国史馆。宣统三年(1911年)国史馆总篡赖际煕、协修商衍鎏撰写潘存传略,以风于世。潘存撰写的楹联很多很好,其中撰佳于“五公祠”的楹联,长期为中外游客所称道。联曰:唐嗟末造,宋误偏安,天下几人才,置之海外。道继前贤,教开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
   写潘存,主要是他在书法上的贡献,就书法发展史而言,明清是古代文人墨客及政客们把传统书法又一次推到最高峰,潘存也不例外,作为一介文人,他对书法的钟情与迷恋不亚于宋代的米芾,尤其在清代,碑学之风,盛行当代,充分给潘存一个宣扬的平台,人到中年的他,继阮元之后,又一个大力推广碑学的勇士,用毕生的精力,满含笔墨性情。可以说书法是他人生的目标与终结,很难怪今人惦记他,不是名,也不图利,荣誉是对他最好的褒奖。我感慨之余写首诗,算是对他的敬仰与缅怀吧。有诗如云耳:
  人生有暮年, 怀才两茫茫。
  少时为文童, 操笔滔不歇。
  岁试获首名, 中年中举人。
  平生诗辞赋, 书法亦妙工。
  悬作蝇头楷, 北碑魏学风。
  教育兴济世, 崇学黜浮伪。
  溪北钟情事, 道继前贤名。
  墨迹传涩韵, 非碑诉柔情。
  
  
   仁墨写于09.10.1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潘存的书法梦和他的溪北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