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故宫院藏仕女图展---明清部分
http://www.dpm.org.cn/china/E/E14/image/wenwu/x146552m.jpg《芭蕉仕女图》轴,清,禹之鼎绘,纸本,墨笔,纵87.5cm,横35.7cm。
款题:“红兰主人笔墨妙绝千古,最爱青藤书画。每见濡毫未下气已吞,泼墨如飞脱窠臼于腕底,实昭代传人。偶索余拟天池芭蕉士女,诚问道于盲,不揣鄙陋,漫画请教,未免布鼓耳。广陵学人禹之鼎。”下钤“慎斋禹之鼎印”、“广陵涛上渔人”、“慎斋”等印,另一印不可辨。钤近代庞元济“虚斋秘玩”等鉴藏印共3方。
《芭蕉仕女图》绘一女子侧身坐于芭蕉树下,举目远望,若有所思。生意盎然的芭蕉与四周的蔓草构筑出淡雅清幽的自然环境。由图上款题可知,此图是作者应喜爱徐渭笔墨的红兰主人之邀,追仿徐渭笔意所作。徐渭是明代泼墨大写意的代表画家,他运笔豪放洒脱,施墨酣畅淋漓,与禹之鼎贯用的细笔勾勒、色彩烘染的画风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禹之鼎凭藉深厚的绘画功底,将此两种迥异的画风有机地融汇在一起,此图既有徐青藤的水墨情趣,又不失作者自身的笔墨特点。
图中芭蕉、杂草为大写意画法,作者未以自己贯用的细腻笔法精工刻画,而仿青藤笔意运笔逆来顺往,横涂竖抹,施墨随意点染,浓淡相生,芭蕉、杂草于有形无形间野趣天成,充满生机活力。仕女为小写意画法,作者仿青藤笔法绘人物的五官,仅以浓墨勾、点,而未运用己所擅长的微擦带染法,准确而简括的笔墨勾画出仕女文静俊俏之美和怡然闲适的神态。人物的衣纹,作者运用的是他所熟习的“兰叶描”法,而没有追寻青藤爽朴劲健的直线型笔致,飘逸变化的线条更有助于展示年轻女子活泼浪漫的内在性情。此图可谓禹之鼎水墨仕女画之代表作。
[转帖]故宫院藏仕女图展---明清部分
http://www.dpm.org.cn/china/E/E14/image/wenwu/x146991m.jpg《白描仕女画》轴,清,华嵒绘,绢本,墨笔,纵82cm,横32.2cm。
署款:“临汀华嵒。”下钤“华嵒”印1方。
此图绘一端庄文弱的女子,低头垂目,双手笼袖,侧身坐于藤木秀榻上。侍女手捧书函正急步送上前来。此幅属小景致人物画,没有繁复的情节和深刻的创作思想,只是侧重于展示女性的外在形象美。构图奇巧,画幅的上半部没有一笔字画涂抹,人物及款题均置于下半部。大面积的空白位于人物的上方,扩展了人物上部的空间,同时又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暇想意境充实了画面。此外,上半部无笔墨的空旷亦与细笔白描人物简洁的笔风相吻合,有助于突出主体人物。图中女子尖下颚,瓜子脸,面貌秀美俊俏,细眉长目间暗含凄婉惆怅之情。颈部修长,双肩下溜,呈现出“弱不禁风”的体态,体现了清中期文人画家于仕女画上追求“美女一根钉”的“病态美”的审美取向。
华嵒的人物画大体有三种风貌,早期宗法宋李公麟,画风严谨,造型准确写实。中年以后效法明陈洪绶及其传派,人物有所变形,注重画面的装饰效果。晚年博取众家所长,形成自己形神兼备、既写实又具韵味的笔墨风格。此图当属其早期仕女画的代表作。
[转帖]故宫院藏仕女图展---明清部分
http://www.dpm.org.cn/china/E/E14/image/wenwu/x146226m.jpg《对镜仕女图》轴,清,朱本绘,纸本,设色,纵109.9cm,横51.6cm。
自题:“□嘉庆十二年春二月写于半村之蕴余书屋。素人朱本。”下钤“素人”印。嘉庆十二年为1807年。
朱本处于仕女画“巍然为画中独立之一科”的乾嘉朝,他与其他专业的仕女画家余集、改琦、顾洛、姜埙等人一样,对宣扬宗教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仕女画及反映贵族妇女游乐生活的题材不感兴趣,他关注的是风花雪月中的美女形象,或年轻女性闺房中的小情致。
此图为朱本46岁时之作,表现闺阁女子晨起梳妆的场景。人物形象写实,举止生动自然,尤其是将女子照镜时瞻前顾后的神态描绘得极为传神有趣,成功地展示出女性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人物的衣纹线条以中锋行笔,圆转流动,表现出衣料柔软的质地及衣袍的肥大,以此衬托出女子小巧可人的躯体。
[转帖]故宫院藏仕女图展---明清部分
好画啊!支持[转帖]故宫院藏仕女图展---明清部分
太好了[转帖]故宫院藏仕女图展---明清部分
图小了点[转帖]故宫院藏仕女图展---明清部分
hao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