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市场上买的是自己的看法
拍卖市场上买的是自己的看法2004-5-8
可以说香港苏富比是如愿以偿,傅抱石的《古贤图》18日拍到了预估价的最高点,尽管成交价没有往上越升,但是,能以500多万元成交也很不错。此前《南京晨报》和香港苏富比之间的口水战,可谓是热火朝天,不仅为拍卖这件作品预热,而且也为火热的书画拍卖市场续火。看来舆论并不能完全左右市场,这就是今天的现实。拍卖市场上各种真真假假的争论,也没有影响到市场的行情以及买家的热情,而现在很多买家买的是自己的看法,或者买的是他认可的看法,并不在乎这些真真假假的意见。
关于傅抱石《古贤图》真伪问题的争论,最初是《南京晨报》发表了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先生在看到不太清晰的电脑图片之后的一些意见,形成了最初的可疑说。这引来了苏富比方面的不满,因为这毕竟是买卖,稍有不利的话都有可能毁了生意。此后关于此画的争论也引起了其他媒体的附和。在随后《南京晨报》和苏富比之间的你来我往中,又形成了双方名誉权的争论,其间夹杂着傅二石先生的改口,或者说是更为谨慎的态度,不仅使《南京晨报》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且香港苏富比店大欺客的态度,也让《南京晨报》这样的内地媒体在面对国际性的拍卖机构以及拍卖问题时感到棘手。因为,在商业问题上关于书画的学术问题往往变形,当有理说不清的时候,你硬要说清楚,就让许多想说的人退而避之。结果,关于双方的名誉问题也不了了之。在现代社会,名誉好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画能不能卖出去,报纸能不能卖出去。现在的结果应该说是双赢。
但是,在香港香格里拉酒店看到《古贤图》的原作之后,还是想提出以下的疑问:据原江苏国画院办公室主任、现年87岁的画家张文俊先生说,傅抱石先生认为人物周围景物的染色不能跑到人物脸上,否则就画毛了,就是次品不能要了。要论证这样的说法,只要看看拍卖图录中附印的5件类似的古贤人物(客观地说,苏富比在资料准备上是充分而严谨的),就能说明张文俊先生所说是可靠的。可是,拍卖的这幅《古贤图》周围竹林的颜色跑到了多个人物的脸上,这不符合傅抱石先生的画法特征以及一贯的态度。二是画面主体中的竹林画得相当平淡,没有变化,与所提供的其他5件作品相比也是大相殊异。三是画面左下地坡的画法比较呆板,不符合傅抱石的一贯画法以及皴法特点。四是左上角的1948年的复题距原画创作时间的1946年仅两年,但是,与画面整体墨色相比,差距甚大,如同新出。五是画面的整体发灰,画中的原题与背景几乎是融为一体,不符合傅抱石的常见风格。另外,题字也值得研究。以上仅仅是献疑。
拍卖市场上买的是自己的看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亭在 2004/06/22 10:41pm 第 1 次编辑]本文题目所说的观点在下是非常赞同,具体到文中所提的傅抱石的《古贤图》很多存疑,因为在下没有看到原作(甚至图片),所以没有发言权。在下只是对文中所引的“据原江苏国画院办公室主任、现年87岁的画家张文俊先生说,傅抱石先生认为人物周围景物的染色不能跑到人物脸上,否则就画毛了,就是次品不能要了。”有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是傅先生有没有说过这个话,在下有保留意见。另外,即使是傅先生说过,在下亦不以为然。因为一幅画的用笔着墨设色是根据画面的效果需要而运用,而不是根据固定的模式或规定运用。更何况,在现实中我们不难观察到,人置于景物中时,不管是人物面部还是身体、衣服都会受到环境色素的影响的。所以,只要画面不相冲,或不影响画面效果,在下认为人物的面部或衣服什么的如果用上了与景物一样的色,亦没有什么不妥。在下不知道傅先生是否说过这些话。如果有说过的话,又是在什么前提之下所说此话。如果傅先生有说过此话,且所说的是泛指的话,那在下认为傅先生此话是大大不妥的。尽管傅先生是在下景仰的艺术大师之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