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1-4-26 02:34
西部墨潮万家行---美食天下
当然宋江安先生所谓太极笔法是虚,通俗一乐才是真!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1-4-26 02:41
西部墨潮万家行---美食天下
当然宋先生所谓太极笔法是虚,通俗一乐才是真!
陕西风味,招待中国歌舞剧院的各位专家!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1-4-26 02:44
如果说自西周至汉代约十二个世经的时间里文字记录所反映的上层社会宴享和贵放等级好尚对于肴馐的要求主要是丰盛,即品数我——“食前方丈”,料量大——多为烧烤蒸煮的整体或大件动物性原料;那么进入魏晋南北朝后,则逐渐更注重肴馔制作工艺的精细和成品的精美化了。当然,伴随的亚形态和负效应也同样出现了:气派的铺张变成了猎奇的奢侈。而造成这种文化风格历史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无疑是在经验积累基础上的烹饪工具与工艺的进步,主要是铛等工具和炒工艺在肴馔(主要是肴)形态和人们(基本是上层社会)习尚变化中的革命性作用。这种过渡性变化在中国饮食史上以后的兴旺(隋唐五代)、繁荣(宋辽金元)两个时期固定成社会食生活肴馔的基本式样和民族上层社会的食文化传统。唐(618~907年)、宋(960~1279年)两代的大量文录,富贵之家的家厨和主要服务于中层以上社会成员的酒楼饭店制作的足可以百计数和精美肴馔名目,表明时代为美食家嘴巴和头脑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对象。也正是在唐代,美食们的活动开始在历史文录上留下了自己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美食家正是基于物无贵贱皆可入馔且各成特点这一根本原则,才突破了贵族阶级取料务求珍异奢贵的传统观念,将思考的触觉置于合理的物质基础之上,着重把握火候和调味两个基本点,使自己的美食实践升高为一种创造性和充满积极乐趣的艺术活动,形成了视食事为富于严肃科学精神和轻松愉快情趣的享受品赏过程的思想。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1-4-26 11:59
西部墨潮万家行---美食天下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1-4-26 11:59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饕餮者——中级饮食文化层以上的食者群多数人属于此类,也有许多食学家,但真正可以称得上美食家的人却极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礼记·中庸第三十一》卷第五十二),实为一言中的。当然,这并非说养食家是多么能以成就,也决不意味着美食家的工作或行当是何等高不可攀,事实本来很简单:“知者过之,愚者不有也”;或谓“(上臤下贝)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礼记·中庸第三十一》卷第五十二)那些智慧和意趣高远的人,志不在此,他们不屑于此!在孔孟抑食思想堂皇统治社会观念,上层阶级食行为又往往与其食言论相背离的时代,又怎么能指望那些“知者”、“贤者”来顾及此事呢。同样道理,那些“愚者”、“不肖者”,固然因经济贫困或文化鄙陋无能力,而且一旦他们有望超越圣人设教或社会阻障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界限(《论语·阳货第十七》卷第十七),上升到“知者”、“贤者”的地位,也一定无例外地不屑为之了。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1-4-26 12:03
西部墨潮万家行---美食天下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1-4-26 12:10
西部墨潮万家行---美食天下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1-4-26 12:10
历史事实是,只是在进入精神自由、思想民主、文化繁荣程度远过于以往任何历史时代,并且科技的历史结果和经济的社会储备(主要指食生产和食生活领域的)有了新的进步发展的唐(618~907年)之后,才开始出现了知识界中的个别“知得”、“贤者”以健康正常的心态注目于美食实践与探索的现象;或者说,产生美食家的社会条件才初步具备。而在此之前,那些以食名史的人,则最多只能称为美食者,或者仍属于饕餮者一类。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1-4-26 12:12
西部墨潮万家行---美食天下
--------太极笔法是虚,通俗一乐才是真!
陕西风味,招待中国歌舞剧院的各位表演艺术家!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1-4-26 12:20
西部墨潮万家行---美食天下
--------太极笔法是虚,通俗一乐才是真!
陕西风味,招待中国歌舞剧院的各位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