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镑:中国首届百杰书法家 文化部《书坛五杰》中央电视台《夕阳红》题写者张万庆网展
本帖最后由 钟书评 于 2012-9-24 16:32 编辑http://www.gmw.cn/tplimg/guangminglogo.gif
本页位置: 光明日报
张万庆书法艺术
来源:光明日报
http://www.gmw.cn/images/2008-01/06/xin_2901050610563591546643.jpg
张万庆,1938年生于河南。河南大学毕业,先后任开封市博物馆馆长 河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河南大象书画院院长。
中国首届百杰书法家,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题写者,文化部《书坛五杰》,文化部为健在的书法家举办展览的第一人,陶瓷书法第一人。
http://www.gmw.cn/images/2008-01/06/xin_2901050610567962863144.jpg 他曾在郑州、北京、上海、广州、日本、韩国、泰国举办个展。张万庆先生的书法作品,广为国内外专家、名人、学者和文博单位珍藏。江泽民 李鹏 李先念 李瑞环 万里 谷牧 张万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张学良、陈立夫、费孝通和李准等社会名流,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 华侨博物馆 中南海 毛主席纪念堂和叶剑英纪念馆等文博部门都有他的作品收藏。1991年为中央电视台题写的《夕阳红》三字采用至今。
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题写者-------- 张万庆
文化部授予《书坛五杰》--------------------张万庆
中国首届“百杰书法家”--------------------张万庆
河南书画院院长 ------------------------------张万庆
文化部为健在的书法家举办展览第一人---张万庆
中国陶瓷书法第一人------------------------- 张万庆 http://www.gmw.cn/images/2008-01/06/xin_2901050610567962863144.jpg
张万庆 1938年 曾担任过博物馆长、文化局长、宣传部长、艺术馆长、画院院长。他曾在郑州、北京、上海、广州、日本的长崎、韩国的汉城、泰国的曼谷举办个展。
国家文化部破例于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张万庆书法篆刻作品展”,展览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文化部的名义为健在的书法家举办个人展览,这还是第一次”。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作品,广为国内外专家、名人、学者和单位珍藏。
李先念、李瑞环、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张学良、陈立夫、费孝通和李准等社会名流,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华侨博物馆(筹建)、毛主席纪念堂和叶剑英纪念馆等文博部门都有他的作品收藏。 http://www.gmw.cn/images/2005-03/20/xin_49030220091484327911.jpg http://www.gmw.cn/images/2005-03/20/xin_51030220091421844184.jpg http://www.henannews.com.cn/lanmu/photo/1001/img125359387111.jpg 本帖最后由 钟书评 于 2010-9-5 10:50 编辑
http://www.gmw.cn/images/2005-03/20/xin_510302200914687205215.jpg 本帖最后由 钟书评 于 2010-9-3 15:58 编辑
苍劲古拙 丰满大气
张万庆书法赏析
牛冠力
看张万庆的作品,不论是擘窠大书,抑或是方寸小
字,其每笔每画,都写得粗重稳健、不露锋芒、直中有
曲、曲中寓直,有一种强烈的涩滞感。因而,他的字就
显得浑厚古拙,甚至有点笨。但是,正是在这浑厚古拙
中,却透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呈现出一种奔放而不
狂躁的气度。与其用笔、结体相统一的,是其整幅作品
的布局,也给人一种丰满大气的感觉。
在张万庆的作品中,极少有一笔连写几个字的现象
,甚至在草书作品中,也几乎是一字一离,单个存在。
但是,这些单个存在的字却极富变化。由这些极富变化
的字组成的行,犹如下山的滚石,蹦蹦跳跳,各具姿态
。如果再看其整幅布局,这些字则又像披甲执戈的武士
,奔走呼号地战斗在沙场上,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而且
,无论是五尺中堂,丈二长卷,抑或是扇面小品,给人
的感觉往往是满坑满谷,铺天盖地,密不透风。面对这
样的作品,让人联想到的,是奔驰在千里草原上的群马
、雄踞在黄土高原上的丘壑、汹涌在万顷大海中的波涛
。行草《鲁迅等诗作四幅屏》、草书《李商隐等词作四
幅屏》、行书《名句集锦六幅屏》、行草《五言诗作六
幅屏》、隶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均可为其苍
劲古拙、丰满大气风格的体现。
张万庆的篆刻作品展出不多,但其风格却异常鲜明
,有个性。他往往以大篆或大篆笔法入印,分朱布白对
比强烈,敢于在不平衡中找平衡。在运刀过程中,哪怕
是极短的一笔一画,也要数冲数停,显得既有节奏变化
,又刚健有力;既不失笔韵,更具有刀味,是地道的金
石之作。其篆刻与其书法作品相比,在苍劲古拙、丰满
大气中,更透出一种刚健泼辣的风格。朱文印《一醉方
休》、《心系天下》,白文印《四海为家》、《今又重
阳》,都可视为代表作。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王文治在其《论书绝句》中这
样论述宋代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天姿凌轹未须夸,集
古终能自立家。一扫二王非妄语,只应酿蜜不留花。”
王文治论的不仅是米芾学书成家的方法与道路,也是一
般艺术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书法艺术,没有不从临碑帖
开始的。我们看张万庆的作品,不难发现《散氏盘》、
《石鼓文》、《秦诏版》、《张迁碑》、《礼器铭》、
《石门颂》、《石门铭》、《张玄墓碑》、《张猛龙碑
》……的味道。这正是形成他苍劲古朴、丰满大气风格
的骨骼、内功和胎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http://www.gmw.cn/images/2005-03/20/xin_520302200914171124626.jpg 本帖最后由 钟书评 于 2010-9-5 10:54 编辑
http://www.gmw.cn/images/2005-03/20/xin_500302200914281246582.jpg
张万庆书法 http://www.gmw.cn/images/2005-08/14/xin_280802141208031372313.jpg
张万庆书法 http://www.artddu.com/uploadfile/shuhua/200905/20090513012056320.jpg
篆书《和》是著名书法家张万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现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创作中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