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发表于 2010-4-21 11:20

JRHL06@163.com
将使展览层楼更上,大放异彩。

王燕 发表于 2010-4-21 12:36

在刚刚结束的《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中,我见到了著名画家范曾先生的身影,我说,这次他还会想汶川地震时一样捐一千万。果然范曾先生捐了一千万元,再次成为艺术界捐款最多的人。
    范曾一直是我尊敬和喜爱的画家,记得吉林师范学院邵守义先生创办《演讲与口才》杂志时,曾请范曾先生来吉林市演讲,听着让人振奋。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先生,喜爱先生的书画作品。尽管作为工薪阶层的我无力购藏一幅先生的书画,但凡是先生出版的书籍,我都要一本本买来,如今已摆满了书柜的一层。

王燕 发表于 2010-4-21 12:37

因为大家共知的原因,范曾先生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08年5月1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募捐活动直播晚会上,范曾先生一次性捐款一千万元人民币支援灾区,令全场为之感动。 捐赠现场,年近古稀的范曾一直用手掌紧贴左胸,他引用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几天前,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谈到范曾先生是用一千万买回了话语权,我觉得此话过于偏激。范曾先生是一位画家,是一位文人,他用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换来财富无可厚非。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范曾先生卖画是依法纳税的,他曾被评为北京市的纳税明星,这在画家、书法家、演艺明星中是绝无仅有的。对于金钱,范曾有一段名言:“一个人一生所需终有限,你再有钱,也不能一天吃一个熊掌,那会流鼻血;你有钱用金马桶照样便秘;如果钱是火,人是钢,那么我这快钢无论多少火也是无法融化的!”

王燕 发表于 2010-4-21 12:37

“我想,艺术家,尤其是阔绰的艺术家们对时代应深怀感激之心。”范曾先生的话值得书画家们深思。过去人们只知道先生的书画,却鲜有人知道他的善行。作为一代书画大家,范曾先生大隐于世,却心挂世人。千金散尽,独享平淡生活,收放之间,尽显大家风范。范曾先生作为文化人群体的代表,和企业家们比肩行善,更能让中国财富上长出精神来,在中国知识阶层中有标杆的意义。
2007年,范曾成为“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及“年度十大慈善家”上榜人物,在颁奖仪式上,面对褒奖,他非常真诚的说:“一个人对祖国和父母要有感激之心,对人类文明和经典文化要有敬畏之心,对社会弱势群体要有恻隐之心,一个人如果有了这三心,就是一个成熟的人,就可以缔造和谐社会。”无疑这是他精神境界的真情告白。
    我们共同来听听今晚范曾先生在捐款现场感人的话语吧:“祖国,我分担你的痛苦和灾难,我分享你的光荣和尊严。因为,你的名字叫中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都给全世界昭示了一个真理,中华民族是挤不跨、压不倒的,他的生命是无限的!”
    向范曾先生致敬!

王燕 发表于 2010-4-21 12:39

金刀玉笔呈心迹,
挚友佳朋娱情怀。

王燕 发表于 2010-4-21 12:43

金刀玉笔呈心迹,
挚友佳朋娱情怀。

王燕 发表于 2010-4-21 13:13

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的古典文人或许正是在夫子这样的教诲下来进行艺术创造的,在他们的身上或许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艺术真性情的一种追求,这种真性情的追求是对于道的一种体悟,所以艺术也就上升为人性的一种表现了,或许这正是中国艺术的高深与高明之所在,也是中国文人书画的意义之所在。

王燕 发表于 2010-4-21 13:15

读书慢慢就会变化成自我的气质了,读书是一定要变化气质的,不然读的书不会对艺术产生任何的作用

王燕 发表于 2010-4-21 13:19

记得美国著名的中国思想史家列文森认为,中国画有一种“反职业化”、重视“业余化”倾向,绘画是一种“性灵的游戏”,是“为一己陶胸次”,是为了表现人的一种心态、心性而已。这在刘墨的书画作品中可以得到一种印验,宋江安老师对于书画的观照是从中国文化的整体出发的,所以他的书画是对自我情性与心性的一种调适,而这正是合乎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直接层面。

王燕 发表于 2010-4-21 13:37

笔墨“性灵游戏”是文人对于天地人生的一种体悟,所以这种体悟是远远高于技术性的因素的,他们的这种“性灵游戏”实质上是一种创造,刘勰将天地的精神归纳为美的创造精神,而“文心”正是创造之心,此心由创化中转出,所以在中国画中,山水的面目,四君子的面目,似乎都是故的,在表象上都似乎有相象之处的,但似故而实新,似同而实异。
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查看完整版本: 《清时有味》随宋江安先生访青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