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懒散人 发表于 2010-3-31 22:04

钱钟书:“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

本帖最后由 江淮懒散人 于 2010-4-5 15:20 编辑

钱钟书:“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
刘传奇

   书法家如今都很忙,忙于参加比赛,忙于举办展览,忙于研讨作品,忙于聚会雅集,忙于书法作品的市场操作,而书法家应该有的那份文化闲心似乎却在渐渐淡失。
    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有人问,性情是怎么陶冶的?我说其实说到底文化可以养心,让心得以平静得以祥和,这也就是所以真正的大文化人都得以寿的原因。若一个文化人不能明此理并去实践这个理,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那还不能算一个更为成功的文化人。不是吗?先秦诸子有几个不寿的?真正的大书家多得以寿也是有这个原因的吧?
    江青点名要钱钟书参加国宴,钱钟书回来请的人说“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来人问:“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钟书君回答:“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这就是钱钟书,这就是一个文人,这就是能承载时代文化的大学者。
    钟书君很忙,但这个忙不是那种像急急赶路者的那种忙,这种忙中我感觉到了一种文化的闲心,这种闲是不为世俗所污,不为功利所染的静默,在这静默中生出慧智,这慧智就是文化的魅力之所在。书法人是应该有这种“忙”中的“闲”么?这闲是足以抗拒利欲而成就文化魅力之所在么?这种忙值得我们思量!
徐悲鸿言书法乃“简单之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刘传奇读书札记
      真名家之语总能点到事情的本质,从而快人心腑。徐悲鸿在《〈积玉桥字〉跋》中开篇即言:“天下有简单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愈远愈失去益远者,中国书法其一端已。”他的这句话就是具有这样作用的一句话。
   我很喜欢徐悲鸿的字,近来在《徐悲鸿与刘海粟的世纪恩怨》一书中见其致周扬函,一派天然无拘,益发喜欢。没有这样的字也是发不出这样的切中肯綮的批评,不是吗,他批评何子贞更是一语中的。其文曰:“今号称善书之何子贞,学《张黑女碑》方习数字,至于汗流浃背。其乖如此,误人如此,安得不去道日远乎?”
   在该文末尾,悲鸿先生还有一语也非常好,“古人并无‘笔’,更无今日之所谓‘法’”君不见这句话现在在一些演绎晋唐书法的青年人中不正在成为其理论指导的原则吗?不拘于法乃为至法,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可真正在书法实践中去努力实践的却不多。
   悲鸿先生这篇短文,重读对于今天当代书法的指导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不是吗?                                             2010.3.31

草木皆兵 发表于 2010-4-1 00:00

{:1_187:}em1{:1_189:}

南蛮子 发表于 2010-4-1 00:30

楼主发此帖大好!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10-4-1 00:45

音符从哪儿来滴?em2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10-4-1 00:47

康老儿滴气韵生动
==========他滴徒子徒孙是怎么表现地?

逸墨斋 发表于 2010-4-1 07:00

怎么画面不全,右边缺了一些字看不到。

封杀 发表于 2010-4-1 12:46

其实有个道理适合于所有的事物
那就是踏踏实实,以正求本

    任何的出发点只要本着这一原则都可以达到高峰

江淮懒散人 发表于 2010-4-1 14:01

高马得 慧者善学刘传奇读书札记

      如今很多年轻人热衷拜师,然而多数却不知道该如何向老师学习。慧者善学,聪明的人其实就是知道该如何学,知道老师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今天读《我的漫画生活——高马得》中有《初识叶浅予先生》一节,中记述了高马得先生这位善学者“一日为师,终身为徒”是如何学得叶浅予的。其文记述道:“(1942年)我才亲眼看到他(叶浅予)是怎样画速写的,他画的又快又准确又夸张,生动极了。画时如临大敌,思想高度集中,着力于抓瞬间的动态,一个也不漏掉。”另一个记述:“正在用晚餐时,只见他忽然丢下筷子跑了出去,原来有个苗家姑娘路过这里。他不掏速写本,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默记这苗家姑娘的风姿。这是传统练功法,目识心记,过目不忘。”后来高马得以此为范,数十年从未间断过。也许就是这样才成就了漫画家高马得的吧!
慧者善学,不慧者则热衷于拜师这种外在的形式,意欲汲名人之名而已,于名人之实则永远无所知。      2010.4.1

殆庵老闭 发表于 2010-4-2 01:05

em1em1em1{:1_175:}
一针见血

圣教主人 发表于 2010-4-2 11:01

都是愚人惹得祸!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钱钟书:“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