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习中的“似”与“不似”(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羽一先生在 2004/08/15 02:58pm 第 2 次编辑]对于临作“似”与“不似”的问题,已是老生常谈了,前几天大家还谈起过。我最近埋头学习,但对此也十分关注。通过实践并翻阅有关书论,有一点体会在此说说,以求指正。
临作的“似”与“不似”,其实是有内在连系的。
为何要“似”?即通过学习可以得到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方面的知识,越“似”就越能在这方面学的更多、更扎实,也就是所说的“基本功”过关。
何为“不似”?并非不似,只是不斤斤于点画、字形,而是着重于字的神情、韵律而已。现在称之为“意临”。
从学书的一般规律说,先求形似、再求神似为是;神以形为依托,没有形何来神?我们可以从古今大量的例证中寻到答案。
然而,心存高远、只求神似者,也不乏其人,何子贞即为一例。近人马宗霍日:何子贞临碑“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各有所取,则临写时之精神,专注于某一端。”还有一位董其昌泛滥百家,临仿更是不止成千上百遍,但他的临古一点不“象”古人,也一种不如己书。董认为临古“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要的是“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看看,“大家”们如是说。
临习中的“似”与“不似”(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羽一先生在 2004/08/15 03:00pm 第 1 次编辑]再看何的临作,临谁不象谁。但他把所临的已化为己有的了;看董香光能开宗立派,也就靠他在书学上的卓越见识了。
我觉得,他们两人的学习方法可作借鉴。只是学书基本功不能没有,否则线条也写不好,结体写的歪歪扭扭,也称为“意临”的话,怕有点说不过去了。
因这只是体会、感想一路的,发在此地比较合适。
临习中的“似”与“不似”(讨论)
:)临习中的“似”与“不似”(讨论)
我认为,走“似”或者“不似”的路子,各有千秋,个能取得成就。这个问题,需要具体的人具体地体会,找出更加适合自己的路子来。
前天,电视上报道河南一位退休工程师,临遍中国目前出版的所有字帖,并且惟妙惟肖,还制作了很多赝品展览,令人叫绝。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而那些不拘泥成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丰富了书法的内涵,拓展了书法的视野,这应该说更应称道。如上海的大书法家周慧君先生。
但是,不管怎么说,传统是个根本,没有这个根本就不能够有创新。
所以,一个想出成绩的书法爱好者,首先应该在临“似”上下一些工夫。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灵性,去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临习中的“似”与“不似”(讨论)
现在看来,写字能否“找出适合自己的路子”很重要!否者就有盲人骑瞎马的味道。临习中的“似”与“不似”(讨论)
笔法是个硬件,较直观,可操作性强,较易学。“似”与“不似”不太重要。其余如神韵等太抽象,可操作性不强,不易学。
临习中的“似”与“不似”(讨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先似,神情、韵律才能写出。先做到熟悉,再变通、创新效果才会好点
就像我们小学要求背的乘法口诀,当时也是死记硬背,可是正是因为熟悉,后来做集合、微分的数学题,才会很快的求余,拼公因项,才有了做题的所谓“灵感性”。
我个人觉得还是熟用后才有更多的机会----巧用
所以,临帖中“似”很重要,形似---神似----而后---〉变通---〉化为自己的东西
永远不要把别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定要装进自己的脑袋。
临习中的“似”与“不似”(讨论)
并无似与不似,只有悟了没悟。一家言。
临习中的“似”与“不似”(讨论)
下面引用由wzx在 2004/08/17 12:34pm 发表的内容:并无似与不似,只有悟了没悟。
一家言。
又要与你“争”一下了。
悟是干吗的?悟没悟从哪里表现啊?
临习中的“似”与“不似”(讨论)
下面引用由羽一先生在 2004/08/17 07:29pm 发表的内容:又要与你“争”一下了。
悟是干吗的?悟没悟从哪里表现啊?
本是一家言。先生怎么说都对,不“争”。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