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yijun 发表于 2006-3-5 11:03

《兰亭序》里几处高明的错误

《兰亭序》里几处高明的“错误”
兰亭序之美人所共知,每个字的结构笔画,布局章法之精妙都令后人叹为观止,就这样一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珍品,竟然也有着数处“明显”的不足,起码常人初见兰亭序时都有如此之感受,更有一些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士专门撰文将其一一指出,对此,本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在此说出,作大家进行商榷之引。
不难看出,兰亭序第一行里的“癸丑”二字显然显得拥挤,明显是二字只占用了正常一个字的空间;第一行末尾的 “会”字,显然又有硬挤上去的意味;第四行一楼的“崇山”二字的补遗也有人曾将其定位伪作的证据之一证据是前四行的行距过大,怀疑是有意预留出来照顾“崇山”二字的。
综上几处“错误”,笔者的看法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神龙《兰亭序》本是一个王羲之本人的抄件,在抄件里对书写的速度有意地进行了收敛,从开始的“永和九年”四字便可看出,写得比较缓慢平稳,相对而言这几个字的造型是在整篇里面最稳重的。
“癸丑”二字占用的空间小,我想到不必认为有什么不足,把它们进行特殊处理安排在一起,实际上有更加强调的意味,使其更加引人注目,兰亭序毕竟不是楷书,作为行书作如此处理我想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从整体章法布局上看我们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以己之见,甚至感到这样处理反倒使整体增加了不少生动活泼的趣味。很多人都能写一篇干净利落,布局四平八稳的行书书法作品,但写到意趣横生创意无穷境地的又有几人?当然也可以说王羲之在此借鉴了草书构图当中的某些技法,大师就是大师,大师的意义在于大师具备创新的能力,挥洒自然随心所欲,并达到出神入化令人耳目一新的境地。
第一个“会”字,按说可以写到第二行里,但王羲之在书写的时候看到第三个字仍然是“会”字,为了避免重复字的出现而将其挤了上去,此一举对于整体完美章法的贡献意义巨大,“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道理大家都懂,可具体到书写的时候就置若罔闻了。这一点在写草书的时候可以获得若干共鸣,在行书里出现便觉得承受不下了。《兰亭序》的整体章法布局谁能指出不足呢?没有!在这里,王羲之的创举绝对获得了极大成功。
《兰亭序》前四行的行距比较大,这也是证明其为抄件的证据之一,为了纠正原件开篇有些拥挤的不足,王羲之可以拉大了行距,但仅仅是这四行,为了制造行书布局生动效果,可以将“崇山”二字拿到行外书写,试想一下,如果将这二字遮住,这四行是否会变得缺少了一些灵气?如果说“崇山”二字是王羲之在行文中遗漏,本人觉得绝无可能,如果少了这两个字的话往下就没法合辙了,王羲之可不是写字匠,而是货真价实的文人,此低级错误的出现本不合常规,故意将其拿出来写,到体现了大师敏捷艺术思维的革新创举之笔。
构图的原则里有“点、线、面”之要求,三种因素缺一不可,王羲之是深谙构图原理的,在《兰亭序》的书写当中他灵活恰当的运用了这些要领,并使之成为流放万世的绝妙珍品。王羲之本人一定也精通写意绘画,学过绘画的人都清楚如果缺少了点、线、面三要素之一,整个画面就不会成功,自古就有“书法入画”或“画入书法”之说,大师焉能不谙其理?《兰亭序》布局有疏有密,有轻有重,有大有小,几处刻意的勘误不经意间就形成了点睛之笔,不然我们将《兰亭序》所有的错误都精心修饰一番,让它变得干干净和轻重均衡,不知是不是还有意义,其伟大的艺术价值是否能够依然。在王羲之的其它作品里面,我们也能看到发挥性创举的例子,比如行文最后哪像丝瓜半长长的一笔收尾,不知曾迷倒了多少后世的后人书家们只可惜,千年以来又有多少人尝试着模仿那神来一挥?相信大家都有所感吧!
其后的“因”“向之”“悲夫”“文”字,都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在整个布局章法里面它们都起到了“点”的重要作用,文字勘误到变的的无关紧要,画面的浓笔点睛确是精品形成的关键之一。《兰亭序》的全部二十八行所形成的垂直线,也不合我们日常所说的规矩,他们都是自左至右有5度的倾斜,这也是草书章法里才有的作法,但王羲之移植运用的精湛绝妙,天衣无缝,避免了常人易犯的呆板之气,使之更具活气和鲜灵之神韵。
为什么说现存神龙《兰亭序》是抄件摹本?我想,原作应该属于多人聚会现场的急就章,而且是在酒后所做,在嘈杂之场合以行书书写的可能性不大,王羲之并不是不擅长草书,他的草书不是同样神采飞逸的吗?所以,原作必然是草书,而且是狂草,那只是一份草稿,作为一次重大聚会的序文,必然要以更清晰的面目面世,王羲之酒后醒来将其在重新布局抄写一遍甚至数遍都不奇怪!只是在抄写过程中有意识的保留了原作当中的某些特征,或许就是现今若干“高人”所看到的那些不足之处。以本人临《兰亭序》百遍之后的感受认为,王羲之在抄写此序文的时候速度并不是很快,一分钟字数不会过六,从若干细节处就可知道,写得太快就没法照顾那些细节,谁若有兴趣用放大镜观察一下第一行里繁体“岁”字里面的三个小点,每一个都很精确,必须是平心静气的情况下才能为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序文气息贯通是一气呵成所作无疑。
现今,随便什么初学者,都可以讲出几句《兰亭序》的不足,并教导别人在学习时扬长避短,乍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临摹数百遍之后,得出的结论却完全相反,这棵大树我们还是没有撼动它的资格和力量,决定还是老老实实当学生吧!
本人学习书法的态度就是崇尚传统,我根本不相信有那么多的人在书法水准上已经超越了古人,个别人如于右任,沈伊默水平之高令人景仰,但那和我们普通人无关,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太狂妄。

崂顶松 发表于 2006-3-5 11:45

《兰亭序》里几处高明的错误

高手,头头是道,佩服。

晋缘堂主 发表于 2006-3-5 12:08

《兰亭序》里几处高明的错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hbwc 发表于 2006-3-5 12:40

《兰亭序》里几处高明的错误

我认为<兰亭>一定是真足迹.如是摸本,绝不会有如此懑畅地笔意和落墨地~~~

吴亚非 发表于 2006-3-5 15:06

《兰亭序》里几处高明的错误

兰亭肯定不是王羲之书,技巧的高度成熟恰恰暴露了他的弱点.

墨趣堂主 发表于 2006-3-6 09:11

《兰亭序》里几处高明的错误

zhaoyijun 发表于 2006-3-6 11:12

《兰亭序》里几处高明的错误

下面引用由崂顶松在 2006/03/05 11:45am 发表的内容:
高手,头头是道,佩服。

谢谢夸奖!本人不是高手,仅仅是刚刚把兰亭序临摹了一百遍而已,心有感悟不吐不快!越临越感觉古人的水准之高,越临越感觉自己的不足太多,惭愧!
临到此,反倒觉得自己又进入一个新的瓶颈,心里明白,就是达不到标准,此为一大遗憾!
不赞成年轻人或初学者像沈鹏老师那样临兰亭序,等艺术造诣及个人阅历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再尝试不迟。

淡然 发表于 2006-3-6 11:37

《兰亭序》里几处高明的错误

这事得找启功先生,可去看他的对兰亭的考证文章,有好多.
我个人以为要想对一种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定要对这种东西已有的看法有了了解,要不我们说了半年,都是人家说剩了,多没意思.必须在同处找不同,找别人未发现的,再找出它的理论根据方可.
一孔之见。见笑。

zhaoyijun 发表于 2006-3-7 09:10

《兰亭序》里几处高明的错误

这事情启功先生说也多余,因为前人早就把兰亭序评论过不知多少遍了!
清朝人没必要说,因为明朝人早说过了!明朝人也没必要说,应为宋朝人---------------.以此类推,只有东晋朝人说得算数.
淡然斑竹,是一孔之见么?我觉得很像一山只见.论坛不是大师讲坛吧?-=-=-=-=- 以下内容由 zhaoyijun 在 2006年03月07日 04:41pm 时添加 -=-=-=-=-
好无聊!

zhaoyijun 发表于 2006-3-8 20:28

《兰亭序》里几处高明的错误

三思之后,觉得有些后悔,练了这么多年的字了,握了一辈子的笔,竟然没能把心静下来,跟一个年轻人叫什么劲呢!自己也不是曾经年轻过吗?
请淡然斑竹不要介意,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兰亭序》里几处高明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