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围墙,那是要站的高,最低也要站在围墙上.
========俺见过巨幅狂草,啥样俺清楚.========不懂狂草的人最喜欢说狂草,可能就是俺.
========在市场上会见到巨幅狂草滴em4 em4 谭秀江先生在兰亭论坛发言的最后说:“人类的文明进程,说到底,似乎是诸多强迫症患者的猜字与拼图游戏;所幸的是他们难以为继,于是,便有了日新月异的文明景象。”
我想用“日新月异的文明景象”来描述王冬龄先生大草书法给我留下的印象。
没说的,精彩,鼓掌!
em1 em1 em1 也许没有哪种艺术会像书法一样受到公众的百般挑剔。书法简单地说就是“写字”,中国十几亿人几乎人人都会一点,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写字有着一种这种强大的偏好,从白谦慎先生笔下的“娟娟发屋”到“王小二的”发发面馆“,几乎人人都有做书法家的可能。对书法人们都有着自己”蒙昧的鉴定“标准,比如:工整、飘逸、雄浑.......许多人对书法审美要求局限在一种“规矩、完整”的层面上,如有落款、印章、可辨读、有结构、有章法等。从而使王羲之、颜真卿正成为了中国书法出类拔萃的典范。人们不愿用新的视角去看待、认识书法。使书法成为了一种表现力相对比较差的艺术。也使书法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去发掘艺术潜力。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有一种惰性,书法家的创作也有一种惰性。王冬龄先生的大草书法无疑挑战了人们对书法惯有的审美习惯,他的作品中体现中西方艺术观念的相互渗透。因此,很多人东方人不能接受,但西方人却能够坦然地面对。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在披着中国传统文化“虎皮”蒙老外,老外不懂书法看热闹、吓起哄。我不这样认为,西方人审美感受能力是很强的,他们的对艺术的心理要求很高。不是随便可以骗过去的,骗过一个不难,但要“骗过”一大片不可能。因此,王冬龄等现代书法的创作自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看不惯、看不明白可以慢慢看,但不要急着否定。
“皇帝新装”的故事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绝大多数的皇帝是不会穿上故事中的那件新装。如果见了“皇帝”都像那个无知的小孩一样去喊“皇帝什么都没有穿”,那不会显示你的高明,只能暴露你的愚蠢。 人们对传统书法根深蒂固的认识,有点像西方写实主义的画家的做法,他们在“运用艺术来掩盖艺术”。 人们致力于探求章法、笔法的奥秘,线条与点画之间的张力和变化,注重点线之间的关系,却忽略了人与大千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看上去他们这样做也是在“追求艺术”,但掩盖了艺术最本质的东西——万物与生俱来的灵性。
这是人们应该看到,但却又不愿意去看、去做的事情。王冬龄、邱振中等人对此进行一些尝试,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应该用多元的视角去认识。
好,听听高见.
.............万物与生俱来的灵性。这是人们应该看到,但却又不愿意去看、去做的事情。王冬龄、邱振中等人对此进行一些尝试,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应该用多元的视角去认识。
============不要用单纯的理论去搪塞,要结合作品说话.em2 em2 em1 em1 王冬龄的榜书,不是大草的放大。工具不同,执笔方法也不同,用力的身体部位也不同。因此简单把它归入大草不对。也不能用一般的书法规矩(例如用锋,笔都抬不起来)去衡量了。只能说,是属于另一类的书法了。
没看到现场,但即使在照片上看,也是蛮震撼的。有气势。在大建筑,大型流行的时代,有大型的书法,也是应当的。很有意思。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11-2 12:2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