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
发表于 2009-8-23 11:56
尊敬的张老师和叶老师:您们好!刚刚看了张老师的书法展,整体给我感觉清雅爽朗,大气奔放,气息高古!我不善言语,张老师是名家,书法水平不一般,更加对张老师钦慕十分!说句真心话,我对书法艺术的崇敬,也是对张老师的崇敬!要想得到张老师题的斋号是很奢侈的了,如果有缘的话就题“不倒斋”鼓励我吧,在人生道路上永远不倒!将不胜感激!叶老师辛苦了!徐卓顿首
于立虎
发表于 2009-8-23 13:07
原帖由 于立虎 于 2009-8-19 12:13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得先读后评啊。。。。。。
em1 em1 em1
得见张维忠先生网展之饕餮大餐时在本月十九日,
思忖良多复观几次皆有所获,
叶先生近来所推几位军旅书家皆为青年才俊,
虽年岁未为长者之列,
然显赫书学以及盛名已誉满国邦,
为艺之品格作范皆远播经年。
先生之书令众书友刮目相看,
溢美之词在众楼层堆砌罗织良多。
其实品茗先生之书作,
很多方家师友的剖析皆有所学所获。
对照先生之创作以及网展精品,
信心观摩品读再三可谓褒贬皆有,
所述实为书法批评之本质,
很多网展之目的——
其一宣扬书学以播书家之理解,
其二寻找书法批评以利后续延展提升。
所以对先生之书有几点粗泛之想,
今记下:
褒之其一——法从碑、帖而出然并不为所囿,
历来碑、帖本不分割,
无非以此为主以彼辅之,
先生并无被六朝碑版所局限,
亦无亦步亦趋的专营复古,
因此想见作品之所以无有奴性之弊,
实为先生在以碑版打进去之前,
于帖学运用及以行书笔意为之,
已思忖许多,
其实其内涵佳构并不在技法上,
所以通观作品尤其历届国展建构,
均风格独立,
韵致不俗。
褒之其二——必能使转自如,
书作佳构中笔法精熟的见证之一,
即是运笔有性灵,
无论软硬兼毫皆有弹性,
因势利导、灵活多变、提按自如方能出精彩之作,
于先生而言,
感觉整体作品尤其楷法虽碑意颇重,
然细观笔法及游走,
多为帖学气息,
鲜见有霸撼激厉之风,
多有生动流转之雅趣,
颇有澄怀味象。
褒之其三——内涵丰腴无有空乏之怪象,
内涵者,
人之修养、品德、阅历、学识、思想也,
书为心画心手相映,
于籽粒行间可以窥现书家之诸多字外之功,
正所谓“闲时岁月书中过,静里乾坤砚边求”,
散翁有云:“学人的心要沉浸在知识的深渊,
保持恒温,
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
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
有创见,
不动摇,
不趋时髦,
别人理解,淡然;
不理解,欣欣然。”
从散老语境,
可以体味为书人的品性修为,
或许较书法本身要贵重许多。
病弊之一——重复自己突破不济,
很多作品似乎为作者为工之作,
但很多不同时段的作品虽文赋有异,
然用笔较之千篇一律,
国展成功,
很多精心炮制的获奖或入展佳构似成“经典”,
后续创作倘使再无新的思考,
又无新的营养注入,
作品会重复不堪,
鲜有新意。
病弊之二——依附展厅装帧形式之作太多写心之作太寡,
审美情绪主宰了展厅展览作品的表象,
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写心之作,
譬如手札、书函、笔记、心得云云,
在此次先生之网展中流露太少,
很多无装饰趣味然内涵丰富气息贯达的小品,
也是构成一个书家作品的完整链接,
或许考虑整体展览推介的原因,
并未摄入,
想来后续有可能也希望能看到先生此类平素而为之作。
——
以上几点实为一管陋见,
望方家及作者斧正。
古陌斋主人于立虎顿首
王品墨
发表于 2009-8-23 19:11
em1 em1 em1 em1
长坂杨宁
发表于 2009-8-23 20:17
支持!学习!欣赏!祝福维忠兄!
一朴
发表于 2009-8-23 20:40
认真的读了整个帖子
由衷的佩服张先生
张先生的楷书在当代已经走在了前端。楷书取法魏晋,于墓志用功尤勤,且颇有心得和体会。既具有魏碑墓志的笔法,结体,特征的继承,又具有魏碑墓志以外的灵动,活泼,神采的创新。行草书运笔跳荡不拘,变化莫测,既法古又出新,不泥于某家某派,某碑某帖,又能体现深厚的传统继承,也无娇揉造作之态。字里行间那种远古的气息会逐渐渗透到我们观赏者的心面,直至弥漫到周身。注重字形姿态的塑造与整体气息的放纵。在继承魏碑点画坚实、体势欹斜的基础上,更强调笔致的流动和飘扬,稍加牵带处则有行书意趣;结体以均衡稳妥为基本规律,偶作疏密聚散的变化处理,也是顺从笔势自然而出,不作有意的摆布安排,因而看上去从容洒脱,绝无生硬刻板之感。攲侧有度、大小任意、粗细随心、浓淡相间、运笔徐疾有别的丰富变化,取帖学之长,结字谨严瑰奇,用笔劲挺婉丽,无狂野态,富书卷气,形意兼得,散逸通灵,儒风雅韵,尽脱凡俗。让楷书生动起来、活跃起来、清新起来、亲近起来。让楷书赋予更多的性情抒发。
祝福张先生在书法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坚实有力!!
望惠赐斋号
迟斋
谢谢了
晋缘堂主
发表于 2009-8-23 21:37
洋洋大观,全部看完,作品大多收藏了。
楷书能当字帖,几张行草章法构成匠心独运,十分有借鉴意义。
能让大家不忍换别的网页继续看下去的主要原因,应该张先生的作品—“雅俗共赏”!em1 em1
这也从而带来不足:笔墨受时风影响,自己的个性语言不足,作品放在当今获奖书家作品中,不能一眼让人看出是张先生的。
相信随着张先生的阅历逐渐增加,学养逐渐丰富,佛法逐渐参悟,艺术前景将更加可观!
为先生祝福!em1 em1
墨云轩
发表于 2009-8-23 22:03
对维忠书法的四点认识 维忠先生近几年来在全国各类书法大赛中成绩斐然,其成功自有根源所在。仔细品味其作品,我认为有如下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将北碑雅化。我们知道,墓志的书写与镌刻大多是民间工匠所为,虽多厚重拙扑之气,然鱼龙混杂,糟粕的成份也很多。由是,他在吸收的过程中,在光大北碑内在艺术语言,不损害碑书特质的同时,以其敏锐的视角和士人的情怀,在笔法、章法节奏上对魏墓志进行淘洗、提炼和改造,辅以行书笔意融入北碑,造出自家新样,写出一种清气、逸气,赋予魏墓志以生命的律动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是笔墨凝炼,删繁就简。简,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是概括,是提纯。维忠先生具有把审美意象高度概念化的本领。他以尽量少的笔墨表现更丰富的审美的内涵。点画之间简净爽利,顾盼生情。少数笔画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诧异,但却衔接得当,有惊无险。正因为有这些笔不到意到的空间,使点画有了虚与实的交融,观众有了想像的拓展,作品增加了空间感知的意蕴。
三是用笔精准到位,富于节奏。维忠先生具备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优势,即在快速的运笔过程中,不失法度,能精确地表现点画形态。心、手、眼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做到抒情达意,心手双畅。不仅如此,在点画与章法的节奏上,维忠先生掌控能力也非同凡响,点画之间除上面提到的虚实外,由局部点画到整体,章法的轻重疾徐也别具匠心。
四是出入传统,食古能化。维忠先生学碑,不是对碑进行简单的描摹,而是把清初以来各家学碑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反思,从而找出自己的路径,他的点画继承了方笔为主的碑版特色,但仔细琢磨却又无一笔依葫芦画瓢,是以不似求似,以似而求不似,所谓的似也就是具体而微的意象上的似,是神似而形不似;所谓的不似是宏观的意蕴上传达碑字审美的特征。所以观其作品能给欣赏者一种灵动活泼,轻松自如的感觉,避免了碑派书法板、刻、结、滞的弊端。
923758056
发表于 2009-8-23 22:41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就有回报。em1 em1 em1
hailongjiang
发表于 2009-8-23 23:06
看了张维忠先生的网展,很受启发。
我写了十七年的楷书,感觉要碑帖结合的好很难,要把楷书写活更难,要把楷书写的既传统又符合当代人尚情的欣赏口味更是难上加难,这一点,张维忠先生基本做到了,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当代的楷书创作,比较多的是魏碑加唐楷的形式,近几年人们更多的是加入一些行书的笔法和特性,显得率真、灵动、有趣,但这种结合,把握的不好,很容易显得杂乱,欠缺揉和的功夫,所以我们在历届的书法展作品集里面,看到更多的是纯粹魏碑或是唐楷的东西,比如黄建水先生和李国胜先生的获奖作品,最近几年以李啸先生为代表的把楷书照行书写的方法影响了一大批书法爱好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发展空间,张先生应当是此书风中的佼佼者。他的楷书作品里,你可以看到魏碑、唐楷、隶书、行书等很多东西,而又要结合的天衣无缝,自然生动,真的很难。
从作品所表现出的效果看,先生的用笔应当是比较快的,这样的笔法,在寸楷的书写中,应当会增加作品的灵动性,显得飘逸潇洒,但是在行书作品中,感觉先生写的更迅捷了,出现了许多尖、薄、瘦弱的笔画,显得苍白无力,古人说要力透纸背,我想先生可以思考。
一孔之见,说的不对的地方,各位一笑。
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姜海龙,265200
楚鲁墨人
发表于 2009-8-24 08:00
张维忠老师的楷书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临帖时间长,路子正,结字非常扎实。特别是每个字的重心都有点偏下,给人一种沉稳敦实的感觉,一点一划都非常的认真,为我们刚学书法的人,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祝张老师艺业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