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木你刻真行啊,整篇的欧阳询《用笔论》都发上来了,但你真的能读懂吗?
王先生的这个视频你可以看一下,那个地方暗合《用笔论》了???
王先生在写这个东西的时候的状态是:
放松再放松,以极力达到“散 ...
这三种书论中提到的用笔就是这种笔法???| 中国书法之门,第一书法互动媒体T l _BS!V:iY z
什么笔法是这样由横而一滑变成竖的?你看仔细了,看看笔毫的朝向,就算用拖把拖地,也应该拖成中锋吧。难不成是属螃蟹的?横着走???| 中国书法之门,第一书法互动媒体'Vhu,_J^
就这样用笔根狠戳到纸上,笔毫撅到一边?那还不如干脆用棉布包在棍头上,醮上墨迹更好用吧。
再看飞白,这算飞白啊?枯墨而已!!!
能提这一大堆问题真的很不容易。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了问题也就是为了不再让自己犯晕,已经给你提了一些参考资料,有空的时候自己学学吧。
我是不是真读懂不太要紧,关键是你得真读并且真的读懂。只有你真的读懂了,才能更好的拯救书法哦。 顺便说一句
“大小之大”与“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并没有必然关联,硬要相互联系,倒显得说话的主嘴大无边了。
那位什么姐姐时常被你挂在嘴边,如此熟悉且念念不忘,莫非是你家亲戚?
[ 本帖最后由 阿拉木 于 2009-1-14 15:03 编辑 ] 原帖由 聆雪轩主 于 2009-1-13 11:0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em4 em4 em4
书法得以传承是因为先人对待书法的认真态度,从未像现在人这样的“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的芙蓉姐姐的那种不要脸的状态。
如果这种状态继续的繁衍下去,哪么就是书法的末日了。
先把自己的脸管住,书法也就有希望了。 原帖由 挥风牧云 于 2009-1-13 14:0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在《诸葛亮舌战群儒》中:“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 ... 你以什么依据否定别人研究的书法就不是在大树上长出的新枝或新叶呢?难道中国的书法都得按照你想的那样发展才叫发展?
[ 本帖最后由 郑维江 于 2009-1-13 16:26 编辑 ] 原帖由 郑维江 于 2009-1-13 16:2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你以什么依据否定别人研究的书法就不是在大树上长出的新枝或新叶呢?难道中国的书法都得按照你想的那样发展才叫发展?
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来给你个答案好了。
答案是:传统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 原帖由 春雪 于 2009-1-13 17:10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来给你个答案好了。
答案是:传统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
明白了,原来大家批评的这些人的东西都是因为他们是凭空杜撰出来的?
[ 本帖最后由 郑维江 于 2009-1-13 17:34 编辑 ]
回复郑维江
原帖由于 2009-1-13 16:2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你以什么依据否定别人研究的书法就不是在大树上长出的新枝或新叶呢?难道中国的书法都得按照你想的那样发展才叫发展?
就这个问题我想向你提个问题:
《黄帝阴符经》曰:“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假如你以这种状态练习一个字,并将这个练写了N次,哪么将你初次的练写与最后一次的练写相对比,其中会有什么差别呢?
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
牛顿亦曾说过:“我能够比别人看得更高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书法这条道路上,唯一的捷径就是研究传统和继承传统,然后才可以出新,亦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高远的前景。
就算你要创新,所谓的创新,并不等同于出新,不是仅仅玩几个浮夸的花样而已。其中内含的扎实、稳健、功力等等暗合人类文化的内涵是不可或缺的。并且这种文化内涵是靠笔端来显现的,而且越是明确、清晰、简洁越好。而不是靠陈长的解说来传递给受众的。
说到这里我有一个比喻,假如一个人在演讲,他的演讲是在传递给大众一个新的想法或观念。但听他的演讲必须背着一本厚厚的大辞典。更可怕的是:他用的语言是自创的语言,人根本就听不懂,你在词典里也根本查不到;还有一点,他的这个观念非常的不成熟,甚至是漏洞百出。试想一下他的演讲是成功呢?还是不成功?
哪么什么是传统?
传统:从字面上来理解,传统是指流传下来的,大家在思想上或是行动上给予统一认知的规范、习俗、行为,艺术等等。
现在回到一开始的提问上,你最初的练写与最后的练写相对比其中究竟会有什么差别呢?
上面的这几幅作品你喜欢那副呢?
不要说搞几幅怪胎就算创新了,真正的创新中暗合着传统的文化内涵。
[ 本帖最后由 挥风牧云 于 2009-1-14 10:54 编辑 ] 原帖由 挥风牧云 于 2009-1-14 09:5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就这个问题我想向你提个问题:
《黄帝阴符经》曰:“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假如你以这种状态练习一个字,并将这个练写了N次,哪么将你初次的练写与最后一次的练写相对 ... 对你的贴我想说的是.首先希望是,一.希望你发幅你的字上来大家看一下,因为在网站里搜不到?其他几个在网上搞批评的我都看到有人找到了他们的作品.二是想问一下刚出文字时人们又是依靠哪个的传统来写的?传统是重要.但不要把传统死用?三是你说的大众都听不懂----换在书法也就是大众都看不懂,不喜欢的结果是从那里得来的?你不会把你自己一人用来代替所有大众吧?
最后,如果能回答的话我还是希望你把我前面有些楼层里的问题具体回答一下.
[ 本帖最后由 郑维江 于 2009-1-14 10:22 编辑 ] 原帖由 郑维江 于 2009-1-14 10:15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对你的贴我想说的是.首先希望是,一.希望你发幅你的字上来大家看一下,因为在网站里搜不到?其他几个在网上搞批评的我都看到有人找到了他们的作品.二是想问一下刚出文字时人们又是依靠哪个的传统来写的?传统是重要.但不要把传统死用?三是你说的大众都听不懂----换在书法也就是大众都看不懂,不喜欢的结果是从那里得来的?你不会把你自己一人用来代替所有大众吧?书艺公社交流论坛D!DO r\Z#M W
最后,如果能回答的话我还是希望你把我前面有些楼层里的问题具体回答一下.| 中国书法之门,第一书法互动媒
我在这里属于喧宾夺主,这个帖子是人家聆雪轩主发的,人家聆雪轩主在找正主,在正主没有到来之前,我不好太过了吧,不然就没有沙发坐了。再者不管我写的好与坏,我这仅仅属于自娱自乐,并没有造成任何公害!!!所以这并无关紧要。
第二,并不是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的。传统就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行为、认知的规范中那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在现代仍然发挥着积极影响的精华。
比如大家说到中华民族,都会说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等光荣传统。而不会因为有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而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乐淫贪婪的民族一样。因此初创的文字并不能说就代表传统。
第三既然我说的大众都听不懂,那我就也没有必要在这里闲磨牙了。
不喜欢的原因就是在“初次练写与最后练写的区别里”。
[ 本帖最后由 挥风牧云 于 2009-1-14 11:1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