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然 发表于 2008-11-26 14:54

原帖由 盛唐之心. 于 2008-11-25 18:16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杨沂孙近来很流行嘛。呵呵。em1 em1 em1 淡然兄足可以不用练篆了,如想知原委,盛唐即可畅言。
当然想知道啊,.写杨是一时之兴,

淡然 发表于 2008-11-26 14:54

原帖由 钧艺堂 于 2008-11-25 09:31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用笔和结体都有问题,何况杨的篆书格调不高,兄台要写篆书,不妨取法绎山、石鼓
敢请兄台说得详细一点吗?

清渲 发表于 2008-11-26 16:05

em1 em14 em14

盛唐之心. 发表于 2008-11-26 16:51

写篆为表,其下为学。

原帖由 淡然 于 2008-11-26 14:5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当然想知道啊,.写杨是一时之兴,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改写篆书了,盛唐很是疑惑。想当初,流传下来的很多篆书大家,基本上不是因为篆书写的好,而是因为他们在金石考古方面卓有成绩,大都是学问家,既而成为学者书,钱玷、吴大澄、江声、翁方纲、王昶、吴昌硕、王懿荣......等等,一大堆,而真正成为篆书大家的只有邓石如。
       淡然先生写的,盛唐认为已经可以了,应该选择一个学问,作为方向进行研究,加强古文字的学识,做到:辩人所不能辩,识人所不能识,解人所不能解,达到这种程度,即可不名而名,在盛唐眼里,文字的渊源考据其实才是篆书中最深厚的东西,现在大家一窝风的朝篆书方向流,殊不知其难不在写而在解,其实篆书与别的书体的背后是一样的,最后都要归咎于学养(而篆书的学养比起其它书体的有很大的不同),人常说:少时比才情、壮时比功力、老时比学问,不是没有道理的。
      以上仅是盛唐个人对篆书书法的理解,先生的字已经炉火纯青,笔划结尾的变化适当调整,做到方圆并用就可以了,这对先生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书法的功课当然还要继续,盛唐认为适当的调整用功的比例才是。

[ 本帖最后由 盛唐之心. 于 2008-11-30 00:37 编辑 ]

淡然 发表于 2008-11-26 22:33

原帖由 盛唐之心. 于 2008-11-26 16:51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改写篆书了,盛唐很是疑惑。想当初,流传下来的很多篆书大家,基本上不是因为篆书写的好,而是因为他们在金石考古方面卓有成绩,大都是学问家,既而成为学者书,钱玷、吴大澄、江声、翁方纲 ...
不禁对先生肃然起敬.书法写到最后就是写学问.我十分认可.至于我的小篆,还不成熟,在金石上,我也会努力的.谢先生指教,淡然顿首.谢.em13 em13 em13

醉卧兰亭 发表于 2008-11-29 20:41

受益匪浅!

盛唐之心. 发表于 2008-12-1 18:30

金石书法家

原帖由 淡然 于 2008-11-26 22:33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不禁对先生肃然起敬.书法写到最后就是写学问.我十分认可.至于我的小篆,还不成熟,在金石上,我也会努力的.谢先生指教,淡然顿首.谢.em13 em13 em13
上一次的回复中列举的金石书法家、学问家不是很全又有点凌乱,盛唐又专为此做了一下功课,补充说明一下:
所谓学问家在一般情况下专指治经;在书法界,它则包括专研古文字、碑帖、金石、考据、舆地、训诂音韵之学的种种内容,对于诗赋是不入学问家大眼的。补充一些人名,供淡然道兄参考:王鸿绪、翁方纲、朱筠、黄易、孙星衍、钱玷、桂馥、江声、吴大澄、王昶、邓石如、张廷济、毕沅、何绍基、俞樾、王懿荣。多看看他们的运行轨迹以及书法风格,或许对您,还有学篆的朋友有点益处。盛唐对中间的很多人名不熟悉,包括生卒年代、书法风格、当时的影响及成就、现代人们给予的评价都不很了解,有的甚至人名与作品都没对上号,加之篆书比较陌生,不好多说什么,回头有时间的话好好整理一下,心里也算塌实。祝兄书艺日进。

海正 发表于 2008-12-7 22:43

临的不错,用功支持。em1 em1 em1 em13 em13 em13

王雨辰 发表于 2008-12-27 10:53

em1 em1 em1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临杨沂孙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