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齐斋主 发表于 2008-11-24 18:09

关于《兰亭序》字数的统计

全文28行,字数总计324字,全文用字206个,其中:
“之”:1字,20次,合计20字;
“不”、“所、“一”、“以”:4字,各7次,合计28字;
“怀”、“其”、“於”:3字,各5次,合计15字;
“人”、“为”、“也”、“亦”:4字,各4次,合计16字;
“感”、“事”、“视”、“虽”、“兴”、“修”、“仰”、“有”、“足”:9字,各3次,合计27字;
“畅”、“大”、“夫”、“俯”、……等33字,各2次,合计66字;
余者各1次,合计152字。
以上字数总计:20+28+15+16+27+66+152=324。

别字8个:
1.稧:二行“修稧(楔)事也”;
2.领:四行“崇山峻领(岭)”;
3.趣:十四行“趣(取)舍万殊”;
4.怏:十五行“怏(快)然自足”;
5.以:十八行“以(已)为陈迹”;
6.揽:二十一行“每揽(览)昔人兴感之由”;
7.由:二十五行“亦由(犹)今之视昔”;
8.揽:二十七行“后之揽(览)者”。

同字别写2个:
1.于:二行“于(於)会稽山阴之兰亭”;
2.俛:十八行“俛(俯)仰之间”。

补字:1处2字:四行“崇山”。

涂改:6处8字,即:
1.十三行:“因”(外);
2.十七行:“向之”(於今);
3.二十一行:“痛”(□);
4.二十五行:(□可);
5.二十五行:“夫”(也);
6.末行:“文”(作)。

淡然 发表于 2008-11-24 22:01

知道了,谢

信手涂鸦 发表于 2008-11-25 01:33

原帖由 思齐斋主 于 2008-11-24 18:09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别字8个:
1.稧:二行“修稧(楔)事也”;
2.领:四行“崇山峻领(岭)”;
3.趣:十四行“趣(取)舍万殊”;
4.怏:十五行“怏(快)然自足”;
5.以:十八行“以(已)为陈迹”;
6.揽:二十一行“每揽(览)昔人兴感之由”;
7.由:二十五行“亦由(犹)今之视昔”;
8.揽:二十七行“后之揽(览)者”。


感谢楼主细心统计!

憋不住还是想为王羲之分辨几句。300多字的一篇短文中出现8个别字,王羲之还能算一代宗师吗?
在我看来,这8个字中,“稧”与“楔”一回事,在古代有不少字的偏旁“木”、“禾”混用;同样,“嶺”与“領”、“攬”可能在“覽”当时可能也是不加区别的。“趣舍万殊”本身就讲得通,表示各人兴致不同,“趣”字当是作者刻意而为;“以为陈迹”在古汉语中也说得通;只有“犹”字用可能是别字,“怏”字是笔误,应当算错字。

一说耳。

[ 本帖最后由 信手涂鸦 于 2008-11-25 01:37 编辑 ]

平湖牧童 发表于 2008-11-25 08:15

书法家不一定都没有错误,特别是象王右军,称之一代将军,有一股战场挥洒的放纵,难免下笔果断处有“错斩一将”的可能,呵呵,谬论哈,哈 哈哈哈--------

思齐斋主 发表于 2008-11-25 08:21

原帖由 信手涂鸦 于 2008-11-25 01:33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感谢楼主细心统计!

憋不住还是想为王羲之分辨几句。300多字的一篇短文中出现8个别字,王羲之还能算一代宗师吗?
在我看来,这8个字中,“稧”与“楔”一回事,在古代有不少字的偏旁“木”、“禾”混用 ...

窃以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别字有别于错字,当是界于错字和同一字的另一种写法之间的字吧,有时确可做错字解,有时则当做别写解,所以别字不一定就是错字。
余之本意并非诟病书圣,所以涂鸦先生大可不必以辨辞回应(言重了),况且有些解释未免牵强。学兰亭重在其书法,文字的考据意义次之。即使兰亭中确有错字(并非不可能),也是瑕不掩瑜,不必见怪。
谢谢!
另,补一别字——“悟”:十二行“悟(晤)言一室之内”。

信手涂鸦 发表于 2008-11-25 13:03

原帖由 思齐斋主 于 2008-11-25 08:21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窃以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别字有别于错字,当是界于错字和同一字的另一种写法之间的字吧,有时确可做错字解,有时则当做别写解,所以别字不一定就是错字。
余之本意并非诟病书圣,所以涂鸦先生大可不必以辨辞 ...

理解了。您说的“别字”是古碑贴中的“别写”,不是今天所说的错别字。谢谢!

不过像“由”字那样的别字确实“别”得有些说不过去。

一横天然 发表于 2008-11-25 16:06

谢了em1 em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兰亭序》字数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