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幕弘館 于 2008-11-4 20:34 编辑 ]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4 em14 em11 em11 face13 face13 face13 em1 em1 face9
讨教幕弘兄,此解可对?
《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白居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说是对狂狷行为的形象描述。“狂”的现代含义更多是一种贬义。但“狂”在古代则是指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古代有作为的文人大多是狂士;屈原是狂士,“世人皆醉唯我醒”;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近现代不少文人也很狂,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狂得撼天地泣鬼神;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骨子里有种大狂……狂若同智者相联,是种可贵的精神力量。没有狂,就没有突破常规的勇气。
“狷”的古语用法多是“狷介”,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陶渊明、郑板桥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狷得刚正。“狷”才能谦守志道,因此可以说“狷介”就是一种“学骨”。
中国古人“狂”而进取,进取之途被堵塞,就要学会“狷”而自守。一张一驰乃文武之道,狂狷是中庸之道的进守辩证。
弘扬国学,别忘了提倡一下狂狷的文人态度。
《论语·阳货》:“乡愿,德之贼也。”“贼”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德之贼”是道德败坏的意思。孔子说话一向温文尔雅,像这样强烈的否定,语气如此激愤,在《论语》中是不多见的。那么,这“乡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孟子对“乡愿”作过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原来“乡愿”是指具有某种不良人品的人。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一脑子坏思想,是个欺世盗名的家伙。孔子斥责这样的人,是与他强调做人要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是一致的。 em22 em22 em22 高级em1 em1